在高龄化社会下,若家中的家人身体出现症状时,往往会令人区分不清楚这是正常老化现象,还是可以经过治疗、改善的疾病?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家人的身心状况,并适时详细记录和主动关怀,就较容易判断与协助家人的健康问题。
「在门诊中,长者对於自己『老化的看法』很有意思,认为记忆力愈来愈不好、腰酸背痛、走路容易累、体力不好、白天没胃口或是生活没有干劲等,这些都属於老化现象。」具有神经内科与老年医学双专科的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刘建良说出一般人对於老化的看法,但这些却与医学的观点有些出入。
老化与疾病一线之隔
从医学的观点来看,许多长者对於老化的一些描述,其实包含了「疾病」和「正常老化」两个因子的影响,而「正常老化」是指年龄所造成的身体功能下降,并非因为特殊疾病所造成的,且在正常老化的过程中,长者应是拥有高度的独立自主能力,能够自行散步、买菜、购物、学习新事物、跟团旅行或是打太极等,生活自理能力正常。若长者达不到独立自主的情形,通常是疾病造成的功能性退化,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功能。
正常老化本身所造成的功能丧失,速度较慢,需要经过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长者才能明显感受到身体的变化;而疾病造成的慢性功能丧失,大概只需一、两年时间,甚至只要几个月,虽然比正常老化所造成的丧失功能速度快,但在大多数家属和长者眼里,老化和疾病所造成的慢性功能丧失速度其实都很慢,当家人或自己身体出现症状时,往往会分不清楚这是正常老化现象,还是可以经过治疗、改善的疾病?除非疾病来得突然,像是心肌梗塞、中风等症状,让人立即意识到要提早就医做治疗。
刘建良表示,像是有很多失智症患者常到了中、重度的状态才就医;在发病初期,病患常常以老了就会记忆力不好、分辨不清楚东西为理由,令家属当下觉得这样的症状就是「老化」,於是没有意识到要带病患到医院做检查,再加上变化速度太慢,家属渐渐地接受或习惯病患的异常言行或改变的生活习惯,不会真正感受到病患「疾病徵兆」,等到病患已严重到性别分办错误、名字乱叫、出现妄想与幻觉时,家属才意识到长者跟过往的状况不太一样,而来就医,所以每天出现习以为常的症状,仍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初期表现。
小问题勿轻忽 恐为疾病预警
一个人的身体机能是否正常,可简单从「活动行走能力」、「智能状况」、「情绪状况」这三方面判断,若有些许不同,就要有提早就医的准备。当一个人不能独立自主,需要别人从旁协助日常生活事宜,或是常发生跌倒的情况,以及时常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像是煮甜汤却加盐巴、说着与现在事实不相符的话等),甚至整天窝在家里发呆、看电视,极少参与社交活动,情绪异常低落,上述的这些情形,都可能是疾病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家人平常要多多关心长者的身体机能状况,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分析一年的活动行走能力、智能、情绪状况是否有所改变,针对明显改变的部分,寻求医疗专业的协助和治疗。
资料来源:熟年志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