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时没有运动习惯,四、五十岁才开始来得及吗?其实,你没有自己想像的弱,动起来,除了体力变好,运动会教你更多。
「天气不好」、「没时间」必定在不运动的理由榜上名列前茅,对有家庭、事业的中年人来说,可能还常出现「我下班回家那麽累,哪能运动?」、「我从年轻就没在运动,现在很难开始了」等说词。
不运动的理由千百种,说穿了,其实就是难下定决心、说服自己。
有人会问,年轻时没有养成运动习惯,四、五十岁才开始来不来得及?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的体适能手册便指出,20岁开始,每年大约衰退1%有氧运动能力,但规律的运动计划可以提升20%有氧能力。60岁经常运动的人,其体能可能跟40岁不常运动的人相同。
然而,习惯的确不是一朝一夕养成,「但愈早开始,愈早享受运动带来的好处,」杏语心灵诊所治疗师余仁龙说。
★享安适老年,首要解决中年毛病
运动对中年人来说,是挽救身体颓势的重点,等到健检发现红字、成为「三高候选人」,养成运动习惯就成为关键,让你的身体有机会回春。
中年常见的毛病多是发福、三高、骨质疏松,或因吃太好、应酬而「富贵病」脂肪肝上身。
的确,年过四十,身体状况走下坡,基础代谢率每十年减少2~5%以上,即使吃得和以前一样多,体重却开始失控增加;心肺功能、肌耐力、神经、协调能力都不如以往,骨骼更在35~40岁间渐进流失,50岁以后急速加快,女性流失速度又是男性的2倍。
上述状况一旦没有善加保养、强化,「就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退化,甚至早衰,」台湾坜新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林颂凯说。
每天抓空档运动,轻松加强体能、维持体态,中年运动更是延年益寿、预防失智甚至化解中年危机的关键,可说是投资报酬率很高的一件事。
★化解心理危机,找回自我肯定
而且,对於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人,中年危机无非是件最好不要发生、却默默来临的事,有人可能无感,有人却深受其扰,此时,运动可以拉你一把。
余仁龙从心理学来解释,指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人生任务」,40~55岁的中年人思考的正是「我是愈来愈有活力?还是垂垂老矣、迟缓?」、「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我要的吗?」过了55岁,想的变成「回首这一生,我是满意还是充满悔恨和失望?」循着这条思路可发现,中年人的思想与行动便能描出老年生活的轮廓。
因此,唯有努力让自己充满精神,才能拥有自由的晚年。「你的人生下半场正要开启,」余仁龙问,当你正值中年,后面还有长长几十年要过,想让自己活力充沛,还是一步步萎靡迈向死亡?
运动不啻是一个好方法。
Curves女性专用30分钟健身中心教练邓瑞仪指出,运动不但会刺激大脑释放脑内啡,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达到纾压效果,重要的是,能激发肌肉及神经元的修复机制,让身心变得强壮,拥有更好的反应和适应力,帮你找回面对压力的主导权。
余仁龙说,愿意运动来管理身体的人,常有较多正能量,透过运动结识这些人,获得成就感之余,也能在无形中提高对自己的评价。
问题出在凡事起头难,养成习惯谈何容易?遇到想放弃、难以持续的过渡期又该怎麽办?
其实,逃避是正常,但挺过就是你的,逃掉就是从零开始。
很多人对运动有错误认知,认为一定要挥汗喘到不行、花很多时间才叫运动,带着这个认知去运动,徒增压力。
科学家则指出一个行为重复21次就会形成习惯,余仁龙表示这很管用,有些人记住这件事后便会想「集点」,运动一次集一点,集满时习惯便养成了,自然存在生活中,就如高雄医学大学运动医学系助理教授朱奕华所说,运动其实跟洗澡、刷牙一样是每日必需。但不运动也是一种习惯,当因天候不佳、疲惫等原因松懈个三、五次,坏习惯也就跟上了。
★运动要有效,维持中等强度
保养从日常生活做起,饮食、运动、情绪管理都是方法,林颂凯说,又以「有效的运动」最能收立竿见影之效,立即改善呼吸、心血管和肌肉关节的功能。
台湾高雄医学大学运动医学系系主任郭蓝远也指出,运动与预防失智有正相关,中年养成运动习惯,能预防老年失智发生。
但何谓有效的运动?指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运动完会喘、能说话但无法完整表达的程度,如每周3~5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快走、慢跑或间歇跑走等��氧运动。
朱奕华补充,中等强度运动不只有运动效果,之於中年或初学者也较安全;慢跑容易导致膝盖受伤或跌倒等运动伤害,若一开始便这麽剧烈,就像年久失修的车子,突然要开上高速公路冲个几里,意外的风险较高,想慢跑的人要多注意。
除了有氧训练,邓瑞仪也建议,中年人在饮食上应摄取年轻时九成的热量,更要加强肌力训练,深蹲、弓箭步下蹲、伏地挺身等都是在家就能操作的动作。因为肌肉是身体的燃脂器,每多一公斤肌肉,每天就能多燃烧110卡的热量。
所以,动起来吧!你没有自己想像的弱。(吕嘉薰)(文章摘录自康健杂志197期,请参阅http://ad.cw.com.tw/ec/overseas/)
图文来源:http://www.worldjournal.com/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