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繁体 商家登录

生意转让条款清 交易不吃哑巴亏 | 刘美芳联合律师事务所

02/08/2019     刘美芳联合律师事务所

华人大都很有经商头脑,在美国定居下来后,很多华人都爱做些小生意小买卖,比如开个餐厅、咖啡馆、美容会所等等。 “盘店”或“店铺顶让”这样的交易形式时有耳闻。买家往往会把卖家的店铺、设备、租约、人员甚至招牌都“盘”过来。本来这种形式便利又快捷,但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报导,那就是做成了交易却吃了哑巴亏。其实生意不管大小,最好都要经过一个完整的法律流程。这里来及简单谈谈“盘店”是怎麽回事,会涉及到哪些法律问题。

柯家宴是一名资深“吃货”,烹饪方面很有一手。这些年来他吃遍那南加州大小饭店,看到有些餐厅生意红火,也萌生念头要开一家餐馆,最好是经营他拿手的经典川菜。



巧的是最近就有一家川菜馆正在找人接盘。店主经营多年,小有名气,算是附近的“老字号”,因为准备退休,於是想挂牌出售。听闻之后,家宴赶紧驱车前往。这家餐馆地处旺舖,周围是密集的华人社区,人气果然很高。看了一圈后他感觉非常满意,於是直接找到店主,双方相谈甚欢。
据店主说他想的是将整个餐厅生意打包转让,包括设备、用具、招牌甚至人员,省心省力。家宴一听觉得正合吾意,於是一拍即合等着成交。为了节约时间和节省开支,店主还找来一位亲戚草拟了一份协议给家宴过目,希望在一个月内签约转手。



柯家宴虽是美食达人,却是实实在在的法律小白。有位朋友看他如此认真,忍不住提醒他在美国签字可要谨慎,如果需要可以帮忙一读。这一看果然有问题,协议的内容太过简单,只有双方的基本信息、转手的价格、原始租约、几台冷冻设备及一些厨房用具等等;卖方没有把口头上讨论的一些内容并入合约;对一些特别条款语焉不详,例如招牌的转让到底怎麽算;对餐馆有无债务均未触及等等。关键是,这算是什麽性质的转让?家宴是否变成这家餐馆的新主人,还是说他只是买了一堆资产?家宴越想越糊涂,这要是签完字后却发现问题,岂不是明吃哑巴亏?遂决定来律师楼听听律师的意见。



 “盘店”,也叫“店铺顶让”,过去是指把店铺全部货物转让给他人。在现代这却是一种创业快捷方式,因为各种要素已经具备,只要稍加装潢调整就可以当老板,可节省不少开销及前期准备工作。但是有个前置问题,那就是买资产还是买股份?

买资产,是向公司购买它所拥有的实质经营性资产(Asset),不涉及股东或合夥人的变化,风险仅限於购进的资产。而买股份(Stocks)的话,意味着买下公司所有的一切,包括资产、权利及所有债务及其它潜在的问题,属於公司买卖,需要做一系列股权变更文件,然后提交州政府做变更登记。所以在“盘店”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盘下的是公司股份还是资产。

回到本案,经过律师介入,柯家宴终於弄明白原来这是一个资产转让合约,转让内容包括了门面、大部分设备、柜台桌椅以及这块金字招牌。律师建议他先成立一家属於自己的公司,然后用公司的名义与卖家签署合同。同时,对店主的资产做一个清盘,看看哪些需要而其他的可以剔除,因为很多设备老旧并不值得投入资金。对於店主是否有外债也要摸清。当然谈判中还遇到其他问题,租约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此事房东倒是十分配合,除了变更租户名称其他条款不变。最终家宴在律师协助下与对方磋商完毕,一份完整的合同终於成型。好在卖家也确有诚意,所以餐厅最后顺利接手。



以上案例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餐厅买卖,不过可以看出“盘店”交易其实挺复杂,具体到每一项生意,由於买家、卖家、生意、房东、地段各不相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而且一般说来出手店铺的都是做过生意的老江湖,而接盘的却往往是新手。新手若忽视法律风险,还想省律师费自己去谈,往往因小失大引来纠纷。不管是多熟的人,都不能听卖家说“什麽问题都没有”就草率签署协议,否则不但会吃哑巴亏,还可能沾上其他的麻烦

把此文章分享到:

关於 刘美芳联合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