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芳联合律师事务所:网购巨头亚马逊 治乱打假阻恶行
06/20/2018
刘美芳联合律师事务所
随着全球划入E世代,线上购物市场欣欣向荣,尤其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惊人,透过网际网络的便利性,购买一件衣裳,一台电视,还是家用民生消耗品,只要上网简单施展一指神功,短短几天商品便送到家门口,何乐而不为。目前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网购平台中,亚马逊公司地位屹立不摇。但所谓人红是非多,亚马逊快速发展之际,多起大小纠纷接踵而来。以下重点整理几椿近年来发生的事件,仅供读者参考,引以为鉴:
亚马逊公司虽然主打的,是提供平台给网路商家或个人卖家销售商品,但遇到商品本身即有的问题造成人体受到伤害,消费者不只会找卖家的麻烦,还有可能一状将亚马逊公司告上法院。住在南卡的一对订婚情侣,2017年8月在亚马逊网站买了几副观日蚀专用墨镜,并於8月21号当日实际使用了这些墨镜来观看日蚀奇观,然而到了隔天据称这些眼镜带给他们头痛、流眼泪的症状,几天过后甚至造成视力受损。其实早在8月10日,亚马逊就已发函给消费者,召回一批具有隐藏危机的观日蚀墨镜,但这对情侣声称从未收到通知,因此坚持向亚马逊提告其忽视消费者安全。他们甚至想发起集体诉讼,徵求遇到相同情况的消费者们一起发声求偿。
这次的产品出包事件纯属个案,不代表亚马逊就因此被定义为一家无道德良心的企业。在亚马逊网站刊登求售的商品无奇不有,
然而自许具有商业道德、重视品牌形象的亚马逊公司无法接受任何盗版侵权商品在自家网站贩售。有许多卖家就曾收到亚马逊通知必须立即中止销售有侵权之嫌的商品,倘若充耳不闻,卖家的帐户可能会被亚马逊冻结数月,生意肯定做不下去。倘若有极其严重的侵权行为,卖家被亚马逊提告的案件时有所闻。2016年亚马逊就曾控告几位卖家销售山寨版知名健身器材,鱼目混珠,造成正牌业者生意严重下滑。这些不肖卖家的行为破坏消费者的信任,并且有损亚马逊的名声,因此亚马逊破天荒同意与发明业者联手於华盛顿州高等法院向卖家提告。亚马逊这麽作是为了说明立场,主持正义。为了遏止山寨品的充斥,亚马逊可说是破釜沉舟的砸大钱投资各种防堵技术,避免不小心为虎作伥,放任山寨品在自家网站猖獗。
亚马逊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拒絶山寨产品入侵,还有一点是因为正品原创者随时虎视眈眈准备提告亚马逊侵权。德国Daimler AG戴姆勒集团听来也许陌生,但旗下的宾士汽车可说是无人不晓。在一起2017年洛杉矶法院的诉讼案中,戴姆勒控告亚马逊侵犯商标权,公然网售非原厂制造的宾士车胎轮盖。这些次级商品几乎假可乱真,但若对消费者行车安全堪舆,对於戴姆勒来说将是无可抹灭的一种品牌形象上的伤害。当然亚马逊定会反驳卖家本身的非法侵权行为与自己无关,但戴姆勒认为亚马逊针对抑制这些不法卖家应采取更多有效的行动,因此坚决提告。
亚马逊网站上的不同卖家,为了自身利益,也可能彼此较劲,纷争不断。开业七年,拥有千万业绩的美肌保养品卖家D先生2017年声称遭受另一家竞争业者K公司陷害,至少损失四十万美元,货品滞销必须贱价抛售,还不得不解雇12名员工。简单说明事情原委,D先生最为畅销的一款产品,另一竞争对手K公司也同时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但K公司竟然一字不漏抄袭D先生的产品图像以及文字描述。D先生当然咽不下这口气,立刻向亚马逊提出申诉,起初确实有效让K公司的产品被强制下架,然而就在此时D先生声称他开始被一名匿名人士威胁必须向亚马逊撤诉,在他拒絶之后,他的邮箱即莫名遭到有心人士盗用向亚马逊通知撤诉。可怜的D先生此时向亚马逊再度抗议,这次却没有得到批准。
事情并未告一段落,D先生认为K公司还透过某种管道联系上退货过的买家们,邀约他们在D先生的亚马逊页面留下购物后的真实感想,并将有机会获得200美元的亚马逊礼金卡(此贿赂之举为亚马逊严明禁止)。这些买家可想而知不会留下什麽美言,造成D先生的主力商品评分由原本的4.5分降至4分,导致他只有无奈降价才能维持原先的销售水平。后来又有人频频向亚马逊恶意投诉D先生的产品有侵权之嫌,因此亚马逊最后决定中止D先生的商家经营权。经过D先生多次协商陈情,亚马逊在七周后总算恢复他的卖家资格, [未完待续] 218
但短短数周他的主力产品在众多竞争商品中黯然失色,且买家负面评价永远存在,无法消灭,这对他来说是最致命的打击。当然D先生若有充分的证据证人,可以试图控告K公司就是黑幕后的始作俑者,可惜他目前的景况不容许他有足够的资金来打这场官司,遇到这种恶性竞争,只能自认倒楣。
某些提供大众广告刊登平台的网站公司以及使用这些服务的刊登人,也要小心注意了。自2015年起,在华圣顿州有上千人被亚马逊提告,原因在於他们公然广告可以帮助亚马逊卖家提高消费者评分比。由於产品在电脑营幕上只看得到,却摸不着,此时买家为了作下决定,通常必须仰赖过往买过该产品的消费者所下的评分及评语。因此有些不法人士开始动起歪脑筋,干起「卖假评分评语」的勾当,在网站上登起广告,以每个评语五美元的代价引诱亚马逊卖家向他们购买这些捏造的消费者使用感想。有些人懒得动脑,还要求卖家直接提供评语文字内容,而且在多次登录评语时总有办法逃避亚马逊技术人员的防堵追缉。这些人絶顶聪明,还要求卖家邮寄空包裹过来,以营造假的出货纪录。当然亚马逊也不是好惹的,打从得知这些网站、假顾客、卖家的存在,就开始对他们兴起诉讼。除了力图扼止这些恶行,还要讨索金钱赔偿以及所洐生的律师费。亚马逊身为网购巨头,为了提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还是诚信二字,努力维持消费者的信任,不可松懈。
把此文章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