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繁体 商家登录

【新年新希望】礼来靠「猛健乐」晋身全球最火热瘦身股!瘦瘦针改写减重游戏规则成「订阅制」?

11/15/2025 11:02:37 AM     浏览 550 次

当新年开始,许多人都会立下变瘦的新年新希望,《富比士》调查,45% 的人把减重列为新年目标第一名;然而,43% 的人却两个月内就会因做不到放弃。
年年破功、却又年年再战,反映出现代社会普遍的身材焦虑和对体态管理的重视。英国 YouGov 调查发现,超过 33% 成年人表示曾经因自己的身体形象而感到焦虑或抑郁;美国国家饮食失调协会统计也指出,有八成女性和三成男性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女性希望体重更轻、男性希望更壮。
屡战屡败后,人们便开始问:如果饮食控制和身材管理也能外包变成订阅服务,你愿意付多少钱?
「瘦瘦针」是什麽?只要不饿,就能吃更少、变更瘦
如今,这种抗战模式已被改写,不必再全凭意志力维持饮食纪律,而以「课金」实现更理想的体态。这个让「自律外包」得以成真的魔法,就是 GLP-1 肠泌素减重药,俗称的「瘦瘦针」就是属於这类产品。
GLP-1 这款药物革命之处在於,模拟天然肠道激素作用,控制食慾与血糖,诱发强烈的饱足感、减少进食,达到减重效果,改善过去减重成败高度依赖意志力节食的问题。使用者热量摄取量会降至每日约 1,000 卡路里,并明显减少高糖零食与酒精等放纵型饮食。
沃尔玛(Walmart)发现,使用这类药物顾客的购物篮更空、总热量也更低。业者也开始进攻商机,如雀巢便推出高蛋白、小分量冷冻食品,便於用药者热量计算和营养管理。
减重进入「课金时代」?马斯克、网球球后等名人都跟进
肥胖人口达 1 亿的美国,GLP-1 更直接预定当成公卫治理武器,促使药物纳保并用於减肥治疗。《美联社》7 日报导,川普政府已与两大制药巨头礼来(Eli Lilly)和诺和诺德(Novo Nordisk)达成协议,让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受益人从 2026 年起,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取得 Zepbound 和周纤达(Wegovy)两款「瘦瘦针」,以及即将上市的口服版药物。
美国人也乐见其成,PwC 报告,已有超过 8% 的美国人(约 2,680 万人)正在服用这类药物,还有近 35% 有兴趣尝试。这代表全美平均每 12 人,就有一人正在「订阅瘦」。
许多名人也公开使用 GLP-1。马斯克(Elon Musk)就表示过自己靠禁食与打周纤达(Wegovy)一个月减 9 公斤,使这款瘦瘦针爆红,更使研发厂诺和诺德市值冲上 3,260 亿美元。网球球后小威廉丝(Serena Williams)在〈今日秀〉节目透露,她产后为了回到职业运动员体态,试遍各种方法,而瘦瘦针确实有效。名人正面使用经验,让用药减重不再需要躲躲藏藏的事,也提高大众对瘦瘦针的接受度。
台湾肥胖和体重管理列为公卫议题,卫福部也核准数种常见的 GLP-1 药物,适应症范围从原本过重和糖尿病治疗放宽,成为针对大众市场的商业化减重产品,只要在减重门诊由医师开处方签便能取得。
停药后会复胖吗?「瘦身订阅」的现实面
当愈来愈多人靠药维持体态,健身与饮控对体重控制的影响程度也随之降低,市场将重新洗牌,尤其是缺乏规模与资本缓冲的小型健身房,会最先感受到冲击。瘦身产业下一步的竞争,在於这波「瘦身订阅」崛起后如何找到新价值和定位。
不过,这场「不饥饿游戏」并非没有代价:「瘦瘦针」一旦停药,很有可能快速复胖。研究发现,用药者停药后八周内就可见体重上升;停药一年后,平均恢复原体重 66%,突显 GLP-1 药物彷佛灰姑娘的玻璃鞋,让「变瘦」一脱鞋就破功,变成一笔永不结束的订阅。
礼来以「猛健乐」强势反扑诺和诺德,成为最火热瘦身股
目前,这波商机由美国药厂礼来和丹麦药厂诺和诺德两大巨头形成寡占市场。起初市场由诺和诺德独霸,靠着周纤达(Wegovy)这款明星产品,2023 年 9 月以 4,184 美元市值超越奢侈品集团 LVMH,一度成为欧洲市值最高企业,光一间企业市值就高过丹麦全国 GDP。
然而,市场后进者礼来却在这场龟兔赛跑后来居上,以饱足感更久、减重效果更强的猛健乐(Mounjaro)超车对手,2024 年底以近 8,000 亿美元市值,跃居全球药厂之冠,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制药股之一。年初至今,礼来股价上涨约 21%,并 52 周内逼近历史新高(约 955 美元)。光金鸡母猛健乐和 Zepbound 两款减重药,单季就贡献礼来超过百亿美元营收。
市场潜在竞争威胁:周纤达专利即将到期,仿制药厂蓄势待发
GLP-1 药物市场价值已达 1,330 亿美元,并预估 2030 年达 1,500 亿美元。虽目前所费不赀,但擅长量产便宜仿制药的中国与印度药厂已摩拳擦掌,准备 2026 年诺和诺德的周纤达(Wegovy)专利到期后上市,届时药价可能最低会腰斩至现有的 10%。
然而需求激增,也引发灰色供应链隐忧。2024~2025 年间,WHO 与 FDA 多次警告伪药流入合法通路,部分含未知成分或错误剂量,提高用药风险。价格即将大幅下探时,品质与监管是否跟得上,仍有待市场验证。
财经新报
图档来源 : 123rf.com


把此文章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