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将经济学奖颁给科技创新研究,证实过去 200 年全球经济能持续成长的关键,在於科技的创造性破坏,启动一轮又一轮经济成长动能,然而创新也有破坏,强势公司不会永远强势,技术过时公司会被淘汰,这是经济成长的代价,然而保护主义让他们看到前景一片乌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指出,两世纪来世界首次实现持续经济成长,大量人口摆脱贫困,为繁荣奠定基础,他们认为科技创新是关键动力,新产品和生产方式层出不穷,提高全球人民生活水准、健康和生活品质。
繁荣经济需不断有新血进入,淘汰旧技术,也代表强势企业都会有落伍的一天,如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最大公司是佛蒙特中央铁路公司,但如今,大部分投资者都没听过这家公司。
创新破坏明星企业十年换人做
财经专家 Mark Hulbert 藉由创造性破坏的理论分析投资市场,表示创造性破坏反而让投资人获益良多。他比较两种投资组合,一种是只投资最大公司,和投资多样化的长期投资效果,结果发现若从 1981 年开始,每年都投资上一年度末市值最高的公司,100 美元如今的价值是 2,640 美元,如果这 100 美元投资於标准普尔 500 指数,则价值 11,729 美元。
50 年来最大市值公司,每十年换一次,1980 年代是 IBM,1990 年代是通用电气,2000 年是埃克森美孚,但从约十年前开始,苹果跃居榜首。现在轮到 Nvidia,若按照这个模式,Nvidia 龙头几年后就会换人。
社会对新科技的支持
这是创新推动经济成长的力量,但经济学家也警告,在人类历史的更长时间里,经济停滞是常态,即使在技术创新时期也是如此。例如,虽然出现印刷机等创新技术,但英国 14~17 世纪经济几乎没有成长。
他们认为,现代快速技术变革和经济成长的循环,源自於社会对科学态度的转变。如果不理解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许多创新尝试都将徒劳无功。而这两百年技术创新可以畅行无阻,主要是始於 16 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科学理解的快速发展。
保护主义将阻碍创新
他们也呼吁,创造性破坏会引发冲突,而这些冲突必须以建设性的方式加以处理,否则创新就会面临阻碍。总之,人类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才不会再次陷入停滞。但现在经济学家担忧保护主义,直言「任何阻碍开放的事物都会阻碍成长。」
Hulbert 呼应此看法表示,美国政府率领的保护主义已侵入民间企业,迫在眉睫的贸易战只是这股保护主义浪潮的面向之一,另一个面向是美国政府越来越愿意收购各类公司的股权,至少一定程度保护这些公司免受竞争破坏。
由於投资人只关心短期回报,因此认为保护最大企业是免费的午餐,但保护主义导致的未来经济成长放缓只会在长期内显现。诺贝尔经济学家则没有直接点名川普,只坦言,感觉到地平线乌云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