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在关税问题上陷入紧张的对峙,而大豆更成为两国贸易的核心争端,自5月下旬以来,中国一直抵制购买美国大豆,以表达对美国总统川普徵收高额关税的不满,这也让美国大豆农民十分着急。对此,旅美学者翁履中在脸书发文表示,显然华府低估了北京手上的筹码,而中国政府这招也确实打中了川普的要害,共和党最在意的红州选票恐怕会出现倒戈。
根据外媒报导,美国大豆种植者正陷入空前焦虑,中国长年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最大买家,因为中美贸易战的关系,至今已连续数月未下任何订单。这是二十多年来首次在秋收季节,中国没有购买美国大豆,面对成本上升、价格下跌与库存积压,美国农民警告,「如果谈不成协议,这将是一场血洗。」
伊利诺州与爱荷华州的农民纷纷表示,虽然试图开拓越南、菲律宾、孟加拉与尼日利亚等新兴市场,但规模远远无法取代中国这个「全垒打级」的客户。农民不仅要面对市场萎缩,还得承担化肥、燃料与劳力上涨的成本。许多人选择囤积大豆,期待价格反弹,但这也造成资金链紧绷。
川普对中强硬关税制裁 疏忽国内经济过度仰赖中国市场
对此,翁履中表示,美国大豆的困境,其实不只是农业的问题,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经济战」背后的政治现实。川普政府高喊「对中强硬」,但忽略了一个很现实的事实,中国不只是对手,它也是美国农业最大的买家、最稳定的客户。当中国选择关上市场大门,美国中西部那些种大豆的红州农民就首当其冲,这对川普团队来说压力非常真实。
翁履中指出,要知道,美国将近30个大豆出口州里,超过3分之2是共和党执政区。这些农民不只是经济上的受害者,他们更是川普最核心的支持者。当他们开始感受到现实经济的痛苦,那些「贸易强硬」、「让中国付出代价」的口号就不再只是外交政策,而会变成国内政治危机,恐会出现倒戈。中国当然非常清楚这一点,这也正是它手中最有威力的谈判筹码。
翁履中强调,川普当然知道这件事有多棘手,但他能做的还是老招,撒补贴、安抚农民、撑过选举。短期来看,这或许能减缓压力,但它并不能真正改变现实。问题不在於政府要不要发钱,而在於美国农业的整体结构能不能调整,建立更多元的出口市场、推动国内消费转型、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如果这些不改变,下一次危机还是会来。
翁履中认为,从大豆到其他美国农产品,或许美国会发现中国的谈判筹码,比美国原本想像的多,显然华府低估了北京。当华府陷入内部政治压力、贸易谈判停滞不前时,北京其实就更清楚该往哪里施压,也就是川普最在意的红州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