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繁体 商家登录

【沉默时代】川普回归,美国商界进入沉默时代

10/7/2025 6:56:51 PM     浏览 601 次

过去商业圈流传一句话:任何曝光都是好事,即便坏宣传也是宣传。然而政治对立日益加剧的美国,这句话似乎不再适用。近期有美国媒体指出,越来越多企业领袖开始对公共议题保持缄默,不再乐於接受媒体采访或公开发言。这股沉默现象背后,既有对川普政府施压的顾忌,也有对社会舆论环境的戒慎恐惧。
政治高压与寒蝉效应
美国政商环境的高度极化,正使企业领袖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川普重新入主白宫后,政府频频点名批评异议者,让商界神经紧绷。据 Business Insider 报导,川普政府近期公开点名抨击自由派慈善家索罗斯和 LinkedIn 联合创办人霍夫曼等民主党捐款人,甚至对深夜讽刺节目主持人吉米·金摩(Jimmy Kimmel)施压。事实上,迪士尼和辛克莱广电集团一度暂停播放金摩的节目,只因他评论了川普盟友、保守派人士查理·柯克遇害事件。
如此高调的政治施压,无疑让许多企业领导者担心一言不慎便招致白宫关切,纷纷选择降低能见度。有公关顾问形容,当前企业界对发声「几乎无所适从」,甚至连原本不具争议性的议题访谈也有人婉拒,以免「踩到地雷」。
白宫的动作只是压力来源之一。随着美国社会议题日趋两极,巨头老板们也深知在高度分裂的舆论场中,任何公开立场都可能激怒某一方的消费者、投资人、员工或社运人士。
《华尔街日报》指出,过去几年社会议题的争议性升高,已对企业领袖产生寒蝉效应。近期美国就不乏企业卷入文化战争的案例:例如百威啤酒因与跨性别网红合作宣传而遭到部分保守族群抵制,股价和市占率受挫;目标百货因同志骄傲月产品引发争议,不得不下架部分商品以平息风波。这类事件使得公司高层更加警惕,深怕「出圈」表态会演变成公关危机。
在社群媒体时代,一段几秒钟的影音剪辑或断章取义的引言,都可能在网路上病毒式扩散。正如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寇恩(Ronald J. Placone)所说:「突然之间,各种你并非本意的话都会被安到你头上。」与记者或公众对谈时,话题更可能被带向政治深水区,使对话陷入左右为难的马蜂窝。
谨言慎行:沉默的合理性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商学院教授摩尔(Don A. Moore)指出,当前组织和领袖意识到自身处於政治风向的脆弱位置,因而「更不愿轻易公开表态,这其实是理性的反应」。许多企业的董事会和顾问也奉劝高层保持低调、远离政治雷区。一位美国领导力顾问便建议:「专心经营好公司的本业。当执行长涉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如政治或意识形态),几乎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事实上,不少企业内部早有规范限制高层随意发声,以免个人言论殃及公司利益。
根据 ESG Today 网站报导的 2025 年一项调查,美国超过 200 位上市公司董事,有 85% 认为在当前极化气候下,公司公开对社会议题表态更有可能失去顾客,仅 15% 担心不表态会有风险。超过八成的董事透露,他们公司已制定政策,规定仅特定发言人才能代表企业对外发声,以控管言论风险。可见从董事会角度,多数人宁可公司「少说错话」,也不要多说多错。
一些企业领袖担心,若发表带有政治色彩的言论,可能违反公司内规或契约,严重的甚至丢掉饭碗。法律专家指出,若言论引发争议造成公司财务损失,CEO 很可能被董事会问责走人。此外,部分公司正争取政府合约或依赖游说管道,自然格外谨慎,深怕一时失言影响与政府机构的合作──马斯克之前就曾与川普有争执,而被扬言剔除他的公司与美国政府间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领导人的沉默并不等於价值观改变:波士顿顾问公司(BCG)在 2024 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并无明显证据显示企业在永续发展或社会议题上全面倒退,反而是对於「何时、如何发声」变得更加精明。很多 CEO 依然关注环境、社会、ESG 等议题,但选择更加低调行事。例如美国公司在财报会议提及「ESG」的频率已大幅下降,2021 年有 20% 电话会议提到该词,2023 年末仅剩 8%。
现在来看,企业领袖保持沉默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风险控管,避免轻率卷入政治漩涡而自伤。
财经新报
图档来源: 123RF.COM


把此文章分享到:

关於 法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