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2/09/2025 00:00
                            浏览: 23305  
                    
                    
                        只要企业对市场前景有疑虑,中阶主管往往是第一批被开刀。「我们的目标是让员工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减少官僚,加速工作效率。」亚马逊(Amazon)执行长安迪‧贾西(Andy Jassy)2024 年 9 月宣布,计划 2025 年裁减破万名经理级员工;花旗银行也早在 2023 年底宣布 13 层管理架构缩减至 8 层。
商业世界爱攻击中阶主管也不只一次。《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说,1980 年代因为全球化,削减成本成为管理显学,中阶主管被认为只要「盖印章」就能赚高薪,是裁减的首要目标,企业认为,缩减层级,让组织更扁平,效率就会随之而来。
薪水太少、责任太大,六成经理人不想当主管
事实真的如此吗?
萨塞克斯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 Sussex Business School)副教授萨西拉‧杰瑟(Zahira Jaser)研究中阶主管 20 多年,认为中阶主管是企业的引擎,是让事情成功运转的齿轮,也是凝聚公司的黏合剂。尤其远距及混合办公时,中阶主管比任何时候更重要,因能协助不同层级沟通与合作。
她将中阶主管视为「连结领导者」(connecting leaders),这角色必须承上启下,作风可分成四类: 双面神(janus)、调停者(broker)、传声者(conduit)、走钢索者(tightrope walker) 。双面神类型,通常想与下属保持良好关系,同时又要执行上层策略,很容易陷入情绪劳动与倦怠;调停者则是上下层的翻译者,因高层与基层目标与立场时常不同,他必须调解双方达成共识。
传声者则将下属不满与疑惑直接传达给高层,这个角色必须要有点勇气,因为这些观点时常挑战权力,传声者有可能让自己暴露於风险中。走钢索者则是设想解决方案时,会同时考量双方需求和要求,所以会因认知过载陷入瘫痪。
英国招募顾问公司华德士(Robert Walters)报告显示,52% Z 世代表明不愿意承担中阶管理职,原因是压力过大,回报却不成正比。台湾数据也是如此,104 人力银行猎才顾问《2024 经理人动向与职涯大调查》指出,六成以上主管表示,如果能重新选择,不会想当主管,因为「薪水太少,但责任太大」。
台湾还有人口结构问题,麦肯锡台湾全球董事谭宏指出,生育率低落,又遇到中高阶主管退休潮,中阶主管就产生断层。
协调、教学工作列入绩效,重视主管的软性贡献
当组织中层阶级减少,对企业的影响是什麽?
减少沟通层级看似加速工作效率,但沟通桥梁直接消失,并不是所有领导者都能应付基层下属需求。且扁平化会导致更高的流动率,因员工渴望更高的职位,但发现无法看见未来职涯发展,就会选择离开。
要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必须调整。杰瑟表示,高层须用行动支持,如绩效考核或职务技能列出能反映沟通协调行为的指标,让中阶主管有安全感,知道自己能为下属发声。另一方面,调整培训方式,同时教授带人领导技巧,以及向上管理技巧,让中阶主管同时影响层级较高与较低的人。
最后面向,则是给予这群人更多情感支持,中阶主管经常拉往相反方向,需要同时承受情感和认知成本,尤其组织变动期间,又受到更多拉扯。公司可拨出更多个人教练预算给中层管理者,让他们更有效履行职责与义务。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