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的下士洪仲丘案虽然真相还没水落石出,但有件事我们现在就可以弄清楚,那就是对热衰竭、中暑要有正确认识,以免错失急救良机。
中暑会致命,热衰竭不会
常听到热昏厥、热痉挛、热衰竭、中暑等名词,这些都属於热伤害。如果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却没有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很可能会造成脱水、电解质不平衡、散热困难、器官受损而出现各种热症候群。
在各种热伤害中,热昏厥算是轻症,例如学生站在操场听训一段时间后昏倒,三总中暑防治中心主任、内科教授朱柏龄指出,这种热昏厥是因为人体对热的环境不适应,使得皮肤血管扩张而大量流汗(帮助散热),血液会在体内重新分配,因为大量的血液跑到皮肤等周边血管帮助散热,导致脑部血流暂时不足,发生暂时昏厥,通常体温不会明显升高,只要赶紧将患者抬到荫凉处保持平躺,很快自己就会醒过来。
另外,热痉挛也算轻症。
当运动量过大、流汗多、水分及电解质流失,导致血中钠、钾离子浓度相对偏低,肌肉会收缩,引发疼痛、抽筋或颤抖,较常发生在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和腹部的肌肉群,也可发生在其他剧烈运动的肌肉群,且可能连续发作,建议不要在高温环境下从事太过激烈的运动,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朱柏龄提醒。
至於热衰竭和中暑,常常被错误看待,尤其中暑的严重性往往被轻忽,危急性命。
从字面上看热衰竭(heat exhaustion)似乎很严重,其实是指身体对过热的反应,长时间曝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体内盐分与水分流失,人类是恒温动物,当外在环境温度很高导致体温升高时,大脑下视丘的体温中枢会发出指令,要皮肤血液循环增加,心脏打出去的血液输出量也要跟着增加,如果血液容积不足,体内的血液会重新分配,使内脏器官血液循环减少,皮肤血液循环增加协助排汗,把体内的热带出去,当内脏血液不足,会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当脑部缺血时就会头晕、头痛、脸色苍白,当肠胃的血液不足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吃不下,不过热衰竭时通常体温正常或微烧(核心体温不会超过摄氏40度),「热衰竭患者通常不会致死,除非不治疗恶化至中暑时才可能导致死亡,」朱柏龄说。
这时要赶紧到荫凉或有空调处躺下休息,松脱衣物,并稍微抬高双脚,补充水分或运动饮料,中华民国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秘书长、丰安诊所院长蔡明忠提醒。
但如果没能及时降温,核心体温(耳温、腋温再加摄氏1度)超过摄氏40度,加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 神智错乱、口齿不清、有幻觉、躁动、抽搐、甚至昏迷,则演变至中暑(heat stroke,或译成热中风),这时病人会发生轻重程度不等的多重器官衰竭,像是肝、肾、心脏衰竭、急性呼吸窘迫、横纹肌溶解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中暑是热急症中最严重的,据国外文献报导,运动型中暑死亡率5~10%,是否死亡和身体高温的程度以及维持高温的时间、是否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急性呼吸窘迫有关,」朱柏龄提高语气强调,中暑病人发生DIC,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热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所致,如果严重,身体会大量出血,如流鼻血、吐血、呼吸道出血、内脏出血、解血便、皮下大块瘀青或皮下有出血点、打针或抽血的针孔无法止血等,死亡率极高。
不是只有在太阳下才会中暑
中暑会夺命,有些人即使被救回来也会因为脑子被烧坏而出现后遗症。当脑部或各器官在高温的时间愈久,全身细胞及器官更易被热烧坏,有些器官功能很难回复,「曾有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朱柏龄指出,有患者中暑送急诊住院两星期后,走路不稳、写字歪七扭八,因为体内高温使得小脑功能受损,甚至有患者的认知功能也严重减退。
也因此,及早降温、尽速送医(见91页「中暑了,送急诊前该做的5步骤」)非常重要。但平时量的耳温、腋温温度比体内脏腑还低,除非量肛温,才能准确得知体内核心温度,所以帮中暑患者降温过程量耳温、腋温时,记得要多加摄氏1度,只要一达到中暑标准(见90页「各种热伤害,中暑最严重」),立刻送急诊。
很多研究发现,待在高温环境愈久、运动量愈大、需要愈多水分协助排汗降温,这种「运动型中暑」好发於年轻人;但即使没有剧烈运动,当热浪来袭,待在闷热不透风的屋内、车内也可能出现「传统型中暑」,因为热排不出去而活活被热死,好发於老年人、小孩、心肺功能差、慢性疾病患者。
朱柏龄解释,热的来源除了外在环境,人体本身也会产热,研究发现,每产生一千卡的热量需要1.7cc的汗水来排热,如果打一小时篮球,体内约产热350千卡,需补充595cc水分,把热带出体外,若加上高温及日晒由环境吸热,须补充的水分更多;如果待在家里什麽也没做,一小时仍会产热70千卡,所以仍要记得补充水分。
喝水时要小口小口喝,不要一口气喝太多,以免电解质不平衡(钠离子急速被稀释导致低血钠症)、水溶性维生素(如B、C群)流失的问题。此外,也建议少喝会利尿的饮料例如咖啡、茶,以免加速身体脱水,蔡明忠医师强调。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因中暑送医,出院后要视同大病初癒,7~14天内应避免在高温下活动,否则很容易再度中暑。
内容来源: 康健杂志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