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退休年」基金(Target-date Funds)是十多年前出现在市场的一个新概念,它的初衷是要让退休投资更简易,而它确实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但是它最终难逃每一种投资项目的宿命-现在它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
经过十多年的经营,「目标退休年」基金已经是一个主流的退休投资渠道,成为许多不愿自己操作、或是没有足够经验自行操作的投资人的选择。公司退休基金也乐於提供这类基金作为选项,因为这类基金有人积极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公司福利部门主管查核基金绩效、汰换不适当基金的任务。
据晨星基金公司统计,此类基金的总资产已经逼近5000亿元,比五年前增长超过4倍,在2000到2010年间则增长超过10倍,基金数目膨胀到600多种。种种增长趋势尚未停止。
与此同时,随着这类基金快速变成退休计画的「默认选项」,投资人的误解也多了起来,比如,证管会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三分之二的投资人以为这类基金提供定额的给付。事实上它们就像任何基金一样,不保证成果,更没有终身给付。
这麽基本的情况都有误解,其他可想而知。
事实是,挑选一个「目标退休年」基金已经不再是问问自己打算哪年退休,然后投资邻近年分的基金这麽简单。
今天有兴趣投资目标退休年份基金的投资人必须评估下列几个重点:
一,管理目标:注意To和Through的差别。最早的目标退休年基金试图在目标年份把资产大致或完全移出股票,但现在有些基金认为投资人在退休之日往往仍然需要增长性的投资,因此并不完全把股票转换成债券,保留的股票有时可达30%。
这两者分别简称为「To」和「Through」,即管理到某年以及管理超过某年之意。投资人如果要比较保守稳当的基金,应该选择「To」一类;要比较积极投资的基金,则应选择「Through」一类。
二,基金表现。随着基金的增多以及管理风格的差异,基金表现也开始出现分歧。投资人应该比较同目标年份基金之间的差异。但是下面会解释,包括数年趋势在内的基金表现不能再做为全部的考量。
三,费用。报酬率差异的一个重大原因是费用。晨星曾有一个调查发现费用是最大因素;这点笔者有所保留,但无可置疑,投资人绝对要参考费用。
目标退休年基金的管理费从一开始的1%,到现在有些只收0.09%,差别达到十分之一,或者说是十倍。这个差距不容小看。
四,管理策略。这是最难评估的一项。管理策略不同代表即便相同报酬率都可能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它们未来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其他基金的投资策略通常已经反映在基金名称上(亚洲基金、高科技基金等),但目标退休年基金没有这些资讯。
这就意味着投资人必须去拆解目标退休年基金的投资组合,稍微看看它的资产分配、它的最大持股、它的管理策略(能否对冲等),再配合大市的表现来判断各个基金表现背后的理由,以及那些策略在未来的市场情况下会怎麽表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然而又是必要工作。否则就有可能碰上许多投资人开始碰上的问题:明明我和老张的基金都是同一目标退休年份,为甚麽表现大大的不同?!
资料来源:世界新闻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