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激躁症(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指肠道结构正常但蠕动功能异常表现出来的症候群,好发年龄20至29岁,男女比例1:2。发病机转尚无定论,目前认为肠道感觉异常兴奋、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肠道发炎或感染、饮食因素,如暴饮暴食、心理因素,如焦虑、恐慌、忧郁、睡眠障碍、生活压力等相关。
临床表现为反覆的腹胀或腹痛,排便后症状可获改善,女性多伴随便秘、男性则常见腹泻。值得注意的是,若出现贫血、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呕吐、发烧、夜间腹痛等,须进一步安排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如大肠癌等。
中医认为,肝脾不和是大肠激躁症的主要机转,治疗以疏肝理脾为主,使用逍遥散、痛泻要方。中医治疗肠躁症必须根据患者体质状态调整。若腹泻明显,「虚寒」体质表现四肢冰凉、怕冷、大便稀冷、稍吃冰冷食物则腹泻加重,可加参苓白术散、理中汤;「湿热」体质表现烦躁、口臭口乾、怕热、大便黏臭,可加葛根芩连汤。若便秘明显,使用麻子仁丸。
穴位保健部分,腹泻患者可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便秘患者可取合谷、大横、支沟(见下表)。穴位按压以局部酸麻肿胀为佳,一次3至5分钟,一日三次,饭后30分钟进行。
穴位说明:
中脘:肚脐上4寸。
天枢:肚脐旁2寸(约三横指)。
关元:肚脐下3寸(约四横指)。
合谷:手部第1、2掌骨中间,第2掌合谷:骨桡侧中点。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和尺骨合谷之间。
资料来源:世界日报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