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盛行率也不断攀升,已成为现代人的隐忧,所幸只要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治癒率可高达八成。掌握三个关键,你就能有效击退大肠癌。
关键一:定期接受早期诊断
台北马偕医院大肠直肠科主任刘建国指出,大肠癌的罹癌人数虽高,但它的治癒率并不低,若能早在第一、二期发现,五年的存活率可高达八成多。。
刘建国表示,因为大肠癌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且一个人是否会罹患大肠癌,基因和环境是重要因素,想对抗大肠癌,最好按时接受检查。
目前大肠癌的检查方式包括粪便潜血筛检、乙状结肠镜、大肠镜、以及X光大肠钡剂显影等四种,该做哪一种比较好?
刘建国建议,应该依照个人家族病史及生活型态做判断。
‧50岁以下,且没有任何危险因子:若无特别症状,只要做粪便潜血检查就足够。若结果为阳性,进一步再做大肠镜检查。若是大肠癌的高危险群,则最好做一次肠镜检查,日后再定期回诊:
‧50岁以上:每年固定接受粪便潜血检查。之后每五到十年,可再做一次乙状结肠或大肠镜检查。
‧有息肉病史:视发现息肉时数目以及病理切片而定,每三~五年做大肠镜检查。
‧有个人病史:如有慢性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症患者,最好每二~三年做一次大肠镜追踪。
至於何时该选择乙状结肠镜或X光大肠钡剂显影检查,刘建国说,因为这两种对肿瘤的判断率不如大肠镜来得高,除非真的很害怕做大肠镜,或者医生高度怀疑病人的病灶是在乙状结肠或直肠,否则一般来说,还是会建议病人直接做大肠镜检查。
许多人害怕大肠镜检查会疼痛,迟迟不去检查。但其实目前无痛麻醉大肠镜检查已经十分普及,利用静脉注射轻度麻醉剂,可使病患在睡着时接受检查而不会感觉疼痛。
即使一般的大肠镜检查,医师通常也会为病人注射抑制肠子蠕动或止痛、镇定的药物,此外,此外也有医院将灌入肠内的空气改为二氧化碳,较容易排出肠道,可减少做完大肠镜后产生的胀气。
●粪便潜血 提高警觉
关键二:有可疑的症状时,赶紧就医
大肠癌早期的症状不明显,而且粪便潜血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
该怎麽区别究竟是��疮,还是大肠癌?一般可以出血的颜色以及是否伴随其他排便异常的状况来做初步判断。若痔疮出血颜色呈鲜红,较可能是因排便时用力挤压造成静脉出血;出血颜色偏暗红,则比较容易是癌细胞侵袭、破坏正常组织后,血液留在肠内一段时间才随粪便排出。
但要小心的是,若肿瘤靠近肛门,也可能排出鲜红的血色,因此还得注意有无合并其他症状。如出现以下情况,最好赶紧就医检查:
‧排便次数改变(例如从每天一次变成四~五次)。
‧排泄物形状改变(变细、变小或不成形)。
‧排泄物的颜色改变(鲜红、暗红或黑色等)。
‧出现贫血、便秘或肠阻塞。
‧不明原因腹胀痛、贫血、体重减轻。
●关键三:远离危险因子 落实「离癌」生活
大肠癌近年来盛行率不断攀升,除了基因的因素,其他被视为危险因子的还包括,高油、多肉的饮食型态、肥胖、缺少运动、以及抽菸等。
虽然基因无法改变,但若避开这些危险因子,仍然有助於预防肠癌的发生,最好现在就开始改变你的生活型态与饮食:
1.少吃肉类(尤其红肉)、油炸、烧烤食物
少吃肉类可减少吃下致癌物机会,且肉类经烧烤、腌制后,也会再释放出更多致癌物质。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嗜吃红肉、炸薯条等高油脂食物的女性,比一般人多出50%罹患大肠癌的机会。
2.多摄取纤维含量高的蔬菜、水果、或全谷类
纤维可以增加粪便容量,稀释致癌物,也可促进排便,减少致癌物与肠壁的接触机会。
3.保持健康的体重
将BMI(身体质量指数)控制在18.5~24理想范围内;腰围(约通过肚脐位置,且於吐气时测量)以男性不超过90公分(36腰)、女性80公分(30腰)为标准。
4.多运动
日本厚生劳动省过去发表一项大规模(6万5000人)的追踪调查指出,运动量较多的男性,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比几乎不运动的人少了三成。
5.适当补充营养素
调查发现,叶酸、硒、维生素B6能降低罹患大肠癌机率,每天一颗综合维他命就能补足所需。
6.多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有助分解肠道内的毒素,并且可以抑制肠道内分泌发炎因子的坏菌,日本兵库医学院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四年的研究,发现补充益生菌的肠癌病人,术后复发的机率较低。
除了多吃优酪乳、乳酸菌或泡菜外,也可多摄取能帮助肠内益菌生长的食物,包括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菇类、海藻类,以及富含寡糖的食物,如牛蒡、洋葱、芦笋、大豆等。
7.不抽菸
多项研究指出,抽菸者长大肠瘜肉的机率是不抽菸者的两倍。
(文章摘录自康健杂志160期)
资料来源:世界新闻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