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春藤名校录取率越来越低,一向热中「爬藤」的华裔学生间相互间竞争激烈,但藤校并非所有学生的最佳选择。曾就读哈佛大学并留校任教一年的安卫华博士指出,长春藤名校、小型文理学院和州立大学各有所长,华裔家长及学生应放宽思路,权衡孩子兴趣、家庭财务、社会网络等各种因素,为子女选择理想大学。
由世界日报、麦当劳与大纽约区华人教育基金会近日联合主办的「2012年世界日报教育博览会」上,目前在印地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担任社会学和统计学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安卫华博士主讲「哈佛招生特点」,将他多年在美国大学,特别是在哈佛大学求学工作时对学生、校园环境等观察心得与华人家长和学子分享,幽默的演讲为200多名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会场不时爆出笑声和掌声。
安卫华说,虽然他并不负责哈佛大学本科生招生工作,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过不少大学生。他将哈佛大学学生分为不同类别,从中也可窥见哈佛招生的一些趋势。根据安卫华的标准,第一类哈佛生为「学术型」,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好,喜欢钻研学术问题,学习态度积极主动、认真严谨,「上课听不懂,下课仍去找老师穷追猛打」。第二类学生为「领袖型」,这类学生具有个人魅力和领袖气质,具有政治、商业头脑和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第三类则为「特长型」和「特殊型」,包括具有文体才艺特长的学生,或父母是哈佛校友、职员或金主的学生。
安卫华建议,华裔学生在申请哈佛大学时,可先考虑自己属於那一类型,然后在申请大学论文中把个人的特徵鲜明表现出来,但要慎重权衡,譬如,学术型申请人80%申请资料可以成绩、学术成就和兴趣为主体,另外20%用来阐述参加的课外活动和才艺特长。他说,目前哈佛大学的华裔学生多数属於学术型,但如果是领袖型的华裔学生,可能较易突出,如果能做到像林书豪般「综合平衡型」,被哈佛录取的机率更大。
虽然哈佛大学等长春藤名校是多数华裔学生的目标,但安卫华建议学子和家长们勿因轻看而排除小型文理学院和州立大学,他曾在加州文理学院克列盟研究院(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获得经济学硕士,之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目前则任教於州立大学,他认为三种类型大学各有所长。
在他看来,小型文理学院规模小,华裔学生比例少,但不少知名文理学院对审核申请学生的要求亦高,教职员工与学生关系较接近,教学多采用��典教材,教学较扎实。而在哈佛等长春藤名校,教授喜欢创新型教学和前端式研究,启发学生思考,教材不固定。公立大学的特点则是申请较容易,学费相对便宜,规模大,学生更容易结交兴趣广泛的朋友。
安卫华说,大学教育影响终生,他建议家长和学子们将眼光放长远,机会总会不断出现,做好准备,一步一步达到目的。华裔家长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不要光局限於GPA、名校、薪资等数据指标,而也应考虑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能否结交朋友?是否感到幸福?等主观因素。他更建议家长们多向子女已上大学的家长们取经,以便为孩子提供帮助。
资料来源:世界新闻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