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许多大型研究的文献回顾,为巧克力(来自可可树 [Theo-broma cacao] 的种子)对心脏的好处提供了绝佳佐证。
其中一篇文献回顾在8月刊登於《英国医学期刊》(BMJ),分析了 7 篇观察性研究的资料,观察对象超过 100,000 名,研究控制了体重、运动、教育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饮食因子,发现巧克力摄取量最高的组别,心脏病风险比最低的组别低 37%,中风的机率也低了29%。
第二篇文献回顾刊登於《欧洲临床营养期刊》,由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收集过去10年10个临床试验,共320名患者的资料,发现食用黑巧克力或可可亚产品2~12周,可略为降低胆固醇。另一项临床试验回顾则刊登於《BMC 医药学》(BMC Medicine) 期刊,发现高可可亚含量的产品,可轻微降低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
破解健康效益
巧克力的健康效益主要来自一种称为「类黄酮」的多酚类化合物,与茶、红酒、葡萄汁与其他植物中,抗氧化、抗发炎与抗凝血的成份,属於同一类物质。类黄酮特别能够提高一氧化氮的生成,有助於放松与扩张血管,进而降低血压,同时还能发挥其他心血管作用。可可亚类黄酮还能抑制胆固醇吸收,也能避免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氧化,降低对身体的伤害。
但在您大吃巧克力之前,请注意以下几项警告:首先,并非所有研究都发现正向结果,包括近期刊登於《英国医学期刊》(BMJ) 的分析在内,许多研究都是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无法证实因果关系,也就是无法证实效益的确来自巧克力,而非吃巧克力者的其他因素。
除此之外,也没有人知道最理想的巧克力种类,或是应该吃多少巧克力,试验使用的巧克力配方各不相同(类黄酮含量差异很大),摄取量也不同(从每天极少量到不合理的大量食用都有);有些则未区分牛奶巧克力与黑巧克力;巧克力对每个人的影响程度也可能不同,与许多因素有关。
也别忘了,一般大受欢迎的巧克力糖多半含有很多糖分、脂肪与热量(约43公克的一般巧克力棒含有235大卡),许多内含焦糖、牛轧糖与其他不健康的馅料与成分,过量食用任何一种巧克力,都会增加体重,抵销巧克力的健康效益。
巧克力小常识:
●巧克力有许多种生产方式,巧克力豆经过处理,成为市面上的巧克力糖后,类黄酮含量已大幅减少。事实上,制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去除类黄酮,因为类黄酮会产生苦味,有些公司宣称,他们的制造方式能保留更多有益心脏的物质。
●黑巧克力的类黄酮含量通常比牛奶巧克力高,但很难测出产品中的实际含量,标签上的可可亚含量不代表类黄酮含量,A公司的70%可可亚产品,不见得就比B公司的 60% 产品好。除了制程之外,可可豆种类与厂商的「配方」都大大影响类黄酮含量,但至少可以确定,由於黑巧克力的可可亚固形物比例较高,所以其中的糖份较少。
●巧克力含有大量饱和脂肪(来自可可脂),主要为硬脂酸,能中和掉血中胆固醇,然而牛奶巧克力添加的脂肪对心脏有害,糖份也比黑巧克力高,含糖量是黑巧克力的两倍。
●可可粉中的可可亚固形物含量最高,类黄酮也最多,但业界俗称的荷兰式处理法(硷处理法)会破坏类黄酮。选购可可粉时请挑选无糖的天然产品。类黄酮含量第二高的是无糖烘焙用巧克力。
●巧克力中含有少量咖啡因,一块黑巧克力中约有 20 mg,牛奶巧克力则有 6 mg(一杯咖啡含有100~150 mg)。
●目前还不清楚牛奶加入可可亚后,是否会干扰类黄酮吸收。例如,一��� 2009 年发表於《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的研究发现,饮用牛奶冲泡的可可时,类黄酮吸收量比饮用开水冲泡的可可低;但也有其他研究发现牛奶不会影响可可亚类黄酮吸收,也不会影响类黄酮在血中的浓度。也许牛奶会干扰部分,而非全部的可可亚类黄酮。有些研究发现牛奶没有影响,但因为这类研究所使用的可可,类黄酮浓度远高於市面上的可可产品,所以牛奶降低类黄酮的作用,可能变得较不明显。
给「酗巧克力」人士的建议
巧克力可能有益於心脏健康,特别是不吃其他高热量与高饱和脂肪的点心或甜点,改吃巧克力时。请尽量选择浓度高的黑巧克力,其中主要成分应该是可可豆,或是可可亚、巧克力浆、可可膏等其他类型的可可豆制品,而非糖分。
即使是富含类黄酮的巧克力,由於热量很高,所以依旧只能作为点心,不可以当作健康食品。水果和蔬菜是每日饮食中更好的类黄酮来源,热量较低,含有大量维生素与矿物质,以及其他有益健康的植物性成份和纤维素。
转载自:世界新闻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