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债公司紧追 华人莫忘维权

来源:华人工商编辑 时间:09/17/2012 浏览: 48058

住在圣荷西的佳佳五年前在牙医诊所植牙,今年8月初她接到追���公司的电话,说她欠牙医400元。佳佳记得她已经付清款项,400元应是保险公司承担,现在不但把欠款算在她头上,追债的电话口气还一次坏过一次,「他们威胁我如果不付钱,就要弄坏的我信用」。

 75岁的陈姓老翁从几年前起,也是不停接到追债公司的电话,不论他怎麽否认,追债公司仍是照三餐致电「问候」他。直到某天陈先生在信箱里收到一封法院通知,才知道自己身分被盗用,在多家百货公司和连锁商店办了信用卡,欠了一屁股的钱,被追债公司告上法院。身分被盗窃的陈老先生找律师帮忙,前后花了快一年时间,还没完全解决。
 
在美国,除非定期付清欠款成习惯,多多少少都会有被追债公司讨债的经验,联邦交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简称FTC)统计,至今年3月,全美超过14%的人正在被第三方追债公司追债,逾4300万人,平均每个人的债务近1500元。追债人(Debt collectors)被投诉的案件更是居所有行业之冠。FTC於2010年接获超过5万起针对追债公司的投诉,比前一年多了25%,投诉者抱怨最多的包括使用粗话辱骂,威胁采取暴力,甚至会对新移民欠债人要胁「不还钱就向移民局举发」。
 
除了代表信用卡公司、医院向欠债人积极讨债,现在还有另一个新兴行业更令人头痛,那就是「买债」公司。以往,追债公司代表被欠债的企业讨债,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追债或信用卡公司讨不到债,将「坏帐」低价「卖」出去,由买帐公司追债以赚取利润。如果还是无法收回,就再转卖给其他买家。新闻周刊报导指出,目前大部分追债公司已转型成为买债公司。一名处理私人信用债务的律师表示,当追债公司变成债主时,会比原本的债权人更无所不用其极地逼迫欠债人还钱。
 
处理追债、减债业务的多位华人律师表示,华人移民被追债公司讨债的案例很多,原因包括好赌、身分被盗用、生意失败、失业、理财观念不佳等,也有不少华人不清楚担保概念,替亲友买车租房担任担保人,当亲友逾期未交钱,便被追债公司视为追债对象。
 
身分被盗用 无辜欠巨款

纽约律师郑源2009年在华人聚集的皇后区开业,她说:「被追债公司盯上的华人很多。」被追债找律师求助的华人约可粗分为两类,一是「不是自己欠的债」,另一种是自己偿还不起,直到被追债公司告上法庭,或是有能力还钱了,才循求法律途径解决。
 
「不是自己欠的债,通常是身分被盗用,或是追债公司弄错姓名,」郑源指出,身分被盗用的案例中,使用的姓名、生日、社会安全号码,都是当事人的,只有地址不对,所以受害人永远都收不到这些帐单和追债信件,很多人直到银行存款被冻结,或是申请信用卡被拒,打算贷款买房买车,查信用报告时才发现「自己欠了一屁股债」,「这样的案子很多,」她说,因为一直不知道,等察觉时通常已经是后果相当严重了。
 
一名住在纽约布碌仑的吴姓华人,去年突然收到追债公司的信件,该公司代表皇后区一位房东向他追讨近2万元的租金,原来有人冒充他的签名,甚至还有他的社安卡复印本。今年8月,另一名住在布碌仑的华人男子收到讨债信,才知道有人冒充他的姓名和社安号码,在曼哈坦开了一间贸易公司,欠款数万元。
 
而收到法院通知的陈姓老翁向警方报了案,同时聘请律师协助。根据警方的调查,发现歹徒用陈姓老翁的身分开了近十个不同帐户,包括多家百货公司的信用卡,近十张信用卡都是一次性消费,一次花个一、两千元,然后拒不付款。歹徒甚至在北卡开了一个支票帐户,并在里面存钱,「等於是用我的身分在过生活」。
 
陈老先生说,他自认平时都很注意个人信息,但怎麽也想不透为什麽远在北卡的歹徒怎麽会有他的个资。律师建议他在警方逮捕到人、刑事结案后,可以考虑向对方提出民事赔偿。

不是我的债 却硬要我还

另一种华人常见的「不是自己欠债」案例,是姓名被弄错。华人律师表示,很多洋人追债公司或洋人追债律师,在追债的过程中并没有很严格的按照社安号或生日去核对是否为当事人,仅仅用名字去追查,但华人名字很多有相同发音,「特别是姓名就两个字、或是很popular 的名字就更吃亏。」有时明明连名带姓是三个字,例如「张明华」,但在纪录上有可能是Zhang M. Hua,如果追债公司不谨慎,就可能直接找「张华」讨钱。
 
李虹(化名)就是因姓名拼音相近的受害者。李虹两年前收到追债公司的信函,说她在某信用卡公司积欠数千元款项,但李虹从未申请过这家公司的信用卡。

李虹依着信上的电话致电该公司厘清事实,告诉该公司「找错人」,她不是欠债的「Hong Li」,并主动提供了自己的社安卡号码让对方核实。李虹说,她以为事情就此了结,虽然该公司仍继续向她寄发催债信,她也没理会,直到去年她想申请某银行信用卡被拒,查了自己的信用报告,才发现报告上有个未还款的法院判决纪录,「追债公司竟然直接把我的社安号套入那位欠债者的资讯里!」
 
律师指出,李虹的案例并不罕见,「因为自己与追债公司的对话不谨慎,反而让自己陷入困难」。多位律师表示,追债公司雇用的追债代表不全都是专业人员,当事人以为打了这通电话,已经向追债公司确认自己不是欠款者,「但是上了法庭,追债方握有证据,像是电话录音,被错误追债者却提不出任何社安号码是自己主动提供的证据」。李虹后来花钱请律师解决这项追债乌龙,本来想回告追债公司,「但律师告诉我,即使胜诉,法定最高的赔偿也只有1000元,连律师费都付不起,」只好作罢。
 
佳佳也算是被逼还钱的例子。在家作全职妈妈的佳佳五年前发现一颗蛀牙,在牙医建议下先是做了牙套、根管,后来牙根断裂,只好植牙,前后花了4000多元,其中400多元拔牙费由保险公司承担,「结果追债公司硬说是我欠那400多元」。
 
佳佳说,虽然她不知道保险公司没付钱,这笔帐到底该不该算在她头上,但她已经打算要付,「可是追债代表的口气实在很凶!」有次佳佳受不了对方的语气和态度,跟对方说:「我已经付了快4000元,牙医没收到保险的部分,我可以付,但至少要给我一份帐单明细吧?」几天后佳佳收到帐单,上面除了拔牙费用,还加上了欠款未还的利息。佳佳说,追债公司要胁她「30天内要给答覆,否则上报信用报告公司」。
 
佳佳最后只好直接去了医师办公室,「结果是他们系统出错,我和保险公司都没欠他们钱」。她说等到她拿到诊所出具的无欠款证明,就马上寄给追债公司,「莫名被人追债还被人骂,真的令人生气」。
 
熟人窃身分 后果更严重

华人律师表示,还有一种身分盗窃导致被追债的案例,是身分被熟人利用。

一名华人妇人到别人家做保母,需要她的证件去报税,保母当时身上只有证件原件、没有影印本,便将原件都给了雇主。不料雇主乘机拿保母的身分证件在好几家银行申请贷款,以她的名义开了间餐馆,还用保母身分去签租约,后来餐馆生意下滑,贷款还不上,保母在辞工半年后收到追债公司的起诉状,才知道自己曾经竟然是间餐馆老板。
 
去年从中国到加州念大学的琳琳遇到一位「热心」的学长,不但帮她找到住处,还以自己的信用卡为她申请了一张附属信用卡,「帮她建立信用」。但不久后该名学长突然失踪,留下1万多元卡债,琳琳直到接到信用卡公司的电话,才知道自己凭空多背了一笔债务。
 
华人律师指出,不论是保险公司未付医疗帐单,或是成为信用卡附卡持有人,追债公司的确有权利在找不到保险公司或主要持卡人的情况下,向承保人和附卡持有者追债。纽约执照律师朱益民指出,由於每家信用卡发卡条件不同,各州对信用卡消费欠款的规定也不同,附卡持有者不一定完全担负还款责任,如果遇到上述案例,应先确定自己的责任范围。
 
郑源经手的数百件与债务相关的案例中,「被熟人利用」的比例还不少,还有不少人是朋友贷款买车,在没知会他的情形下「借用」他的个资填写担保,连签名也被朋友冒充,后来友人车贷交不出来,追债公司向担保人追讨车子余款,才知道自己无端成了车贷担保人,「不过由於当时真实的情形,我们也不清楚,也有可能当初当事人也知道自己做了担保,但现在不想帮忙还钱」。
 
郑源表示,尽管近几年华人对身分信息的观念比以前健全,不过像上述担保人的案例时有所闻,很多时候是华人不清楚成为担保人所须承担的风险和后果,也没有做担保人的概念,事发后成为追债公司讨债的对象,才找律师求助。
 
债务被转卖 真假难分辨

根据统计,全美约有2000家买债公司,收购信用卡公司、银行、医院、车行等认为难以讨回的债务。这些追(买)债公司并不拥有债务所有权,但可以收取佣金,每追回一元的佣金从25分到50分不等,如果债务时间越长,获得佣金越高。但是追债公司的成本,可能只需花2分到10分钱,就能「买」到一元债务。
 
从事追债事业30多年的安德鲁斯向新闻周刊表示,1980年代,他只花了1万元就买到某家银行150万元的债务,后来成功追回的债务让他获利约80万元。2003年投入买债或追债行业的公司,创办人查克花了5万元买下债务,16个月内即索回20万元欠款,其公司也从一人公司扩大为150人、在多个城市有分点的大型追债公司。
 
不过由於越来越多人加入,追债业者估计自2008年以来,获利已逐年下降,原本每一元可以获利三成,现在只剩20分。

小雯认为自己是债务转手之间的受害者。

小雯是某知名连锁服饰店的忠实顾客,五年前还办了该服饰店的信用卡,但两年前起她开始不停接到追债公司催缴卡债电话。最近小雯搬到纽约准备租房子,申请信用报告时,才发现这笔卡债已经被追债公司报上信用报告公司,当年20多元的一笔消费未缴,现在翻了15倍。
 
她说,之前的确接过追债公司的讨债电话,一开始她也很有诚意要还,「但是总要弄清楚我到底欠钱的细节吧?」小雯自己打了电话到连锁服饰店的信用卡发卡公司,对方告诉她「你没有在我们这里欠债」,还让小雯取消该公司的信用卡。小雯认定追债公司是「诈骗集团」,「如果我真有欠钱,对方怎麽会让我取消信用卡?」因此三年多来没理过讨债信。
 
直到今年因为租房,看见信用报告上的「污点」,才相信自己真的有欠债。她找出保留的信用卡单据,仔细回想当初消费次数,小雯认为应该是某次搬家没有收到帐单,信用卡公司找不到她,把这笔小额债务转卖给追债公司。「如果这次不是因为要租屋,这笔不良纪录还不知道要存在多久!」
 
后来小雯主动与追债公司联络,并与追债员讨价还价后,付了250元清除不良债务。

住在纽约皇后区的小张则是在欠债期间,被追债代表恶意骗钱。去年初小张贷款买了一辆日本轿车,缴了几次钱后因经济不佳没有定时付款而欠债,不多久便收到一通自称是讨债公司代表的电话。小张说,当时这名男子表示,如果可以一次付款达某一数额,就可以帮他争取减低债务。小张照着对方建议,把支票开给该讨债公司,然而几日之后,却发现支票被存入私人户头,轿车公司没有收到分文。
 
小张急着与该名「代表」联络,却怎麽也联络不上,最后不得已只好报案。经过警方调查之后,才发现虽然该讨债公司是合法的,但是该名「代表」却把支票存入自己户头,而这名代表报住的地址远在德州。小张现在不但钱追不回来,欠债的事实还是存在,让他很头痛。
 
朱益民律师指出,「冒充追债公司」向欠债人讨债的案例近年有增加趋势,越来越多的追债公司将公司地址设在人口较少的各州小镇,向大城市欠款人讨债,即使错误追债,或是恶意诈欺,受害人也很难追究。
 
还债可杀价 谈判有空间

华人因无力承担债务而被追债大部分是信用卡方面,有的是信用卡消费,有的是经营小生意,一开始以信用卡垫钱,后来生意失败,付不起。也有向银行小额贷款的案例。这些欠债者等到经济好转、通常会找律师解决问题。朱益民表示,如果一直没有理会追债公司,大部分会被追债公司告上法庭,除非追债公司评估欠款人经济情况太差,「告上法院划不来」。当欠款者聘请律师后,律师可代表当事人到法院提出动议 (motion),撤销当事人的缺席判决,为当事人争取谈判空间。
 
一名华人律师助理表示,他们遇过不少华人长期赌博,在赌场欠下债务被追债,虽然知道自己有大笔债务,信用分数很差,但不打算还钱。这类华人认为「一不买车买房、二不贷款」,信用分数与他们无关,跟追债公司长期耗着。朱益民指出,各州对追债期限年数规定不同,纽约州追债公司如果六年内未透过法律途径向欠款人追款,即视为放弃诉讼权利;在加州则为四年。一但进入法院程序,判决追溯期限长达20年。
 
来自福州的小周几年前看准长程巴士的市场潜力,与朋友合夥买了几辆大巴,投入市场后才知道「竞争很激烈」,小周迟迟缴不出买大巴的贷款,成为追债公司讨债的对象。直到今年生意比较稳定,小周想一口气解决债务,打算聘请律师和追债公司「讨价还价」,一次性把欠款付清,「如果有能力还钱,谁想永远做个欠债的人?」
 
郑鸿指出,美国多家百货公司、全国连锁商店和大型信用卡公司,对於处理这类积欠债务有丰富经验,「因为案例太多」,也很愿意以较大的折扣讨回被积欠的金额;但有些公司内部政策较严,或是规模较小,能够提供的欠款折扣相对有限;还有些公司很少被欠钱,处理这类事务相对比较谨慎。有位华人身分被歹徒盗用,拿去开了一张某家电脑公司的信用卡,即使请了律师,花了半年多仍未解决这笔债务。
 
32岁的强尼很小就随家人移民来美,三年前他计画投身警界,发现信用纪录也是担任政府公职考核的项目之一,「但是我大概有上万元的卡债。」强尼说自己年轻时不懂��,申请了好几张信用卡,花钱无度,直到去年他还积欠约六家信用卡公司债务,「每家都在数千元之谱」。今年强尼决定重整自己的信用,他一边靠担任警卫打工存钱,每存到一定额度,就主动打电话到追债公司或信用卡公司表示要还钱,后来发现「杀价的空间很大」。
 
上个月强尼致电其中一家追债公司,他在该公司积欠款项包括利息共2800元,但是只要可以一次性付1200元,就可以清除这笔债务。强尼说他手边能给的只有900元,「对方不到一分钟就同意让我以不到千元的金额偿还欠款。」强尼因此省下近2000元。
 
强尼说,他不希望追债公司手上握有他的其他个资,因此坚持以现金汇票 (money order)还债。强尼会要求对方先寄一封债务清除的声明,然后再寄出现金汇票,「以免对方收到钱不认帐。」他说,他用这个方式已经陆陆续续清除了三家信用卡/追债公司的欠债,「大概省了约4000多元」,也开始着手准备警察考试,「希望在我通过考试之前,能把剩余的钱还清。」
 
一次性清偿债务可以永久解决问题,不过律师特别提醒债务人,近年来国税局查缉此类税务颇严,一次性付清债务,债务人省下来的部分,隔年必须以收入报税,否则一但被查到,可能面临罚锾。因此如果原本的债务是5万元,与追债公司调解后只需付2万元,那麽省下来的3万元在来年报税时必须诚实申报。至於是否有办法在其中再节税,可以询问自己的会计师是否有任何可以减税的支出,例如律师费或其他费用。
 
破产法复杂 华人宜慎行

多家处理债务的华人律师楼反映,除了上述各种欠款原因,也有华人「故意欠债」。一名华人律师助理指出,偶尔有华人登门表示欠债无力偿还,想要申请破产。当进一步询问经济背景时,发现欠款人购买大量名牌包包、名表寄回中国,欠下大笔卡债,「这样的案例如果申请破产,一但查到金钱流向,会牵涉刑事罪名」。
 
也有华人没有蓄储习惯,每张信用卡仅付最低金额,购买各名牌包包毫不手软,直到没钱花费,只好卖名牌包换现金过日,最后仍是得申请破产。不过专精破产法的华人律师陈立枢表示,美国破产法虽然相当大程度保护了破产人的生活权利,但是也相当复杂,加上华人认为「破产」没面子,和其他族裔相比,「华人申请破产的案例显着较少」。
 
个人申请的通常是破产法第七章,当申请成功,可以免费信用卡、赌债、官司判决、租金等等,但也有无法免除的债务,像是欠税、买金、大部分学生贷款,与离婚相关的债务以及因诈欺、偷窃导致的欠债。
 
陈立枢指出,破产时,必须列出所有欠款对象 (信用卡、追债公司)的名称、地址、帐号,所有银行帐户、保险箱,以及所拥有的财产如房、车、电脑、电视、衣服、珠宝等。破产申请人还必须接受信用谘询课程学习管理信用和资产等。陈立枢强调,审核破产过程严谨,华人即使欲投机取巧,一旦被查到,「受影响最大的是自己」。他建议有需要的华人应谘询专业律师,以免损害自己权益。
 
还款有门道 莫轻信偏方

华人社区有不少「减债中心」标榜可以快速减债,作法通常为债务人设计一个「清债计画」(Settlement Plan),通常为期五年,债务人把钱存到在该中心的帐户上,由该中心定期往外付。但律师指出,这样债务会拖很多年也付不清,有不少人因为受不了「欠款永远还不完」,脱离减债中心,转向专业律师求助。
 
郑源表示,分期付款对追债方来说,由於很难估计欠款者未来的经济能力,也许今年还在付,明年完全不付,(追债公司)又要重新去追债。因此对追债公司来说,最好是能一次性拿到钱,也给予欠款者与追债公司交涉的空间。她说,在专业律师的协助下,欠款者通常可以从追债公司获得还款折扣,「因为他们也想让案子早早结案」。
 
分期还债的另一功能,是延长债务期限。朱益民律师指出,债务不论大小都有期限,过了期限(statue of limitation)就不得再追讨。债务期限期限视每州规定不同,从三年至十年不等。根据各州法律规定,债权人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找到欠债者并要求对方还钱,如有必要进入法律程序,也须在一定期限内提起诉讼,以纽约为例,债权人须在六年内向欠债者提出告诉,纽约法院不受理超过六年的债务诉讼。
 
不少追债公司把握「债务期限可延长」的诀窍,故意放低姿态让欠债者「先还一点点」,殊不知就因为欠债者偿还的动作,使得债务的期限重新计算,即使是已经过期的债务,也因欠债人的偿还而重新启动,追债公司有更多时间向欠债者讨债,债务的利息也随时时间拖长而增加。
 
耍狠保饭碗 「再也不讨债」

经济不景气,欠款人增加、银行收不到的坏帐也大增,越来越多私人公司加入买(追)债行列,纽约曼哈坦智库「都市未来中心」今年6月公布的「新雇用」(New Hiring)的研究报告推荐20多种工作,其中就包括讨债员。该中心执行主任鲍尔斯指出,成为追债员的入门条件不高,但是收入不错,约2万9000元。研究报告估计在2018年之前,光是纽约市讨债业雇员人数每年以8%的速度增加,每年约有200个空缺。
 
曾在追债公司工作的摩尔还记得她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她的上级扔给她一本「合法追债」的手册,然后就放牛吃草。她在该公司的前几个月里,就目睹其他同事以手册上明列的非法行为讨债,但长官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暗示她「可以更积极点」。
 
摩尔对新闻周刊说,她曾听到隔壁同事以西班牙语对着电话叫嚣:「你再不还钱,我就向移民局举报你,把你送回墨西哥!」另一边的同事则乔装自己为律师,要胁「再不付钱,你就等着吃牢饭」。摩尔说,如果不够积极、讨不到债,可能立即被开除,在那样的氛围下,「每个人的性格多少都会改变」。摩尔后来找到其他工作,立即辞工,她说她永远也不会怀念当追债人的日子。
 
住在纽约布碌仑的小赵曾经遇过「菜鸟」追债代表。小赵八年前在某银行开卡买机票去旅游,后来「忘了还钱」,但不知道是银行追讨的动作不积极,还是小赵后来搬过几次家,他一直没有收追债信。直到最近他接到一通追债公司的电话,才想起来自己还有这笔债务。
 
小赵说,对方打来一开始就问他是不是赵某某,跟他说他积欠了某银行一笔6000多元的款项未清,要小赵还钱。但不知为何,这名代表不小心向小赵透露了「因为债务时间太久,我们没办法向你提出控诉」的讯息,小赵便反问对方「你怎麽确定欠钱的就是我?」
 
小赵说,对方说出了他社安号的后四位数,当小赵要求对方说出全部号码时,对方却说「根据规定我们不能透露」。小赵猜想对方一定没有掌握他全部的个资,口气也硬了起来,除了要求对方将他的欠款证明寄给他,「不然我怎麽知道我的身分是不是被盗用?或是你们找错人?」还要求与对方的上司说话,「结果我一直没收到对方答应寄来的欠款纪录,对方再也没打来骚扰我」。
 
CNN今年8月采访多位曾任或现任追债人,他们反映「追债人也是普通人,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成为恶霸」。多名卸任追债人说,他们曾被欠债者破口大骂,扬言要杀人;有人曾收到一个装有粪便的包裹。如果追债人是女性,则听过「我会查出你住哪,你下班小心点。」的威胁。一名追债女性代表在上班期间不得不召警,因为她致电的欠债人真的冲进追债公司指明找她「算帐」。
 
定期查信用 事后勤追踪

纽约时报报导,因欠债被信用卡或追债公司告上法院的诉状,有90%是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但赢得诉讼的比率却高达95%,「因为绝大部分的案子中,被告都没有出庭,」纽约一名民事法官指出,他每天审查上百宗与追债相关的案件,其中近百宗文件内容漏洞百出,甚至不能证明被告欠债,但是因为被告缺席,导致判决结果倒向出庭的追债公司一边。
 
「即使自己无法出庭,也应请律师代理,把债务放一旁不理会,它并不会自己消失。」郑源提醒民众如果计画租屋,或是贷款购车买房,更应提早一年做准备,因为有些歹徒可能与民众在同一家信用卡开户,信用卡公司清除坏纪录的同时,可能也将原有的良好纪录一并删除关闭。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累积足以贷款的良好信用。即使是身分被盗用,不良纪录消除后还是要花时间「养」信用。例如在自己开户的银行申请一张有抵押金的信用卡,一开始可能信用卡的额度很低。
 
如何避免?多位律师异口同声:「当然是不要欠钱是最理想的,」朱益民建议民众应该最少一年检查一次自己的信用报告,美国有三大信用公司每年提供一次免费的信用报告评估。有些新移民不谙英语,没办法自己在三大信用公司的网站,或是打电话申请,坊间部分借贷款公司也提供类似服务,但是会收取小额服务费用。据了解,纽约华人社区提供这类服务的手续费用约在50元上下,除了有信用报告,也有信用分数。
 
律师提醒民众,即使债务还清了,也应到三大信用公司再次检查自己的信用报告,因为追债公司可能不会主动为欠债人申报清除不良纪录。民众可向追债公司索取清还证明或付清纪录,向三大信用公司报告。


资料来源:世界新闻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开微信,使用 “扫描QR Code”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亲爱的商家负责人:贵公司需要新闻发布的平台吗?华人工商新闻网为您提供24小时的中英文讯息平台,无论是新品上市的促销快讯、社区活动、消费情报、专栏写作...都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请电(626)280-8588,获得更完整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