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9/07/2025 00:00
浏览: 984
周三(3 日),中国於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主流媒体的报导焦点多集中在中国军事力量和组织能力,而非历史纪念主题。
分析指出,美媒报导流露高度警觉与复杂情绪:既承认中国军力现实跃升,也担忧其对亚太战略格局及国际秩序可能带来的影响,反映出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及对多极化世界秩序的不适应。
不过,《CNN》也罕见评论称,中国是「二战太平洋战区重要但被忽视的盟友」,并指出九三阅兵亦旨在弘扬中国对结束战争的贡献,纠正西方历史叙事偏差。
事实上,在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九三阅兵的报导中,「震撼」与「担忧」情绪占多数。
《CNN》和《NBC》等媒体将焦点放在中国的新型武器上,包括核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雷射武器、无人潜航器以及反舰导弹系列。
《CNN》评论称,中国展示的先进武器「令人震惊」并「已领先於美国」,并指出美国「已无法像 80 年前那样大规模生产同等数量的武器」。
《CNN》强调,这些武器的广泛部署将使「任何对手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发生军事对抗时面临真正挑战」。
《彭博》报导则指出,透过阅兵展示自主开发与快速部署能力,中国彰显了自己迈向「世界一流」军事力量的进程,并对西方国家构成「真正的担忧」。
不过,美媒不仅关注武器展示,也高度评价阅兵的组织与后勤能力。
《CNN》指出,天安门广场上志愿者服务完善,能说流利英语的志愿者为外宾指引方向、协助媒体架设机位,呈现「奥运级别的国际盛会」管理水准。
《NBC》则形容中国军队徒步方队步幅、步速与枪线「数学般精确」,显示中国军队及社会对大规模协同的驾驭能力。
《美联社》报导则指出,阅兵结束后,北京交通迅速恢复正常,长安街沿线数十万观众有序散场,仅用不到 90 分钟便恢复日常运行,被称为「令人敬畏的后勤工程」。
然而,美国主流媒体对此次阅兵的历史背景报导有限。9 月 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象徵中国「铭记历史」,但美媒多未提及。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