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1/02/2025 00:00
浏览: 6577
新的一年很多人会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希望达到什麽成就,年末再检视自己有没有成就解锁,但常常导致一整年怅然若失,因为目标总是难以达成。心理学家建议舍弃目标这种词汇,从内心感受出发,感觉惊奇的体验,如此获得的正面情绪会更多且更可持续。
目标这两个字,时常会导致我们对自我施加太大的压力和关注,譬如今年我要买房、要升官、存款簿要存到什麽数字、要把语言学好、一定要去哪个国家旅行诸如此类,一个明确的目标,反而让人失去生活的热情,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幸福,不够有钱,什麽都不够。
我们时常发现,最快乐的人是着迷於某件事物的人,譬如研究动植物的人,长时间在大自然中寻找、观察他们的踪迹,精神状态处於一种超然的体验当中,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出去,或是一些科学家,常常满足於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意外发现。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状态是出自於好奇心,而好奇心可以带来惊奇与敬畏的感觉,这些都是很强的正能量。
惊奇与敬畏带来身理变化
挪威研究人员去年针对自然科学课程的幼儿研究发现,好奇心对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大人也需要保持好奇心,最近科学家也开始扩展更多成年人的复杂情感经验,当中也揭露这种体验的好处。专家表示,好奇心会带来惊奇的感受,惊奇又带来敬畏之感。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研究人员描述人类在非威胁或恐惧的情况下,感受到敬畏时所发生的身理变化。研究发现,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很多事情都会改变,包括脸部肌肉发生变化,下巴下垂,眼睛睁大,内眉毛上扬。神经系统则会经历迷走神经反应、平静的压力反应,以及释放正面的神经化学物质,甚至会出现全身抗发炎反应伴随的刺痛感。
涉及自我反思过程的大脑区域,预设模式网路 (DMN) 也会暂停。DMN 是一个由相互连接的大脑区域组成的系统,当一个人不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时,这些区域就会表现出活动增加。研究发现,出现敬畏感受时,预设模式网路活动减少。
与自我之外的连结更多
除了这些神经生理模式之外,研究人员也发现,自我关注明显减少,亲社会关系连结增加,以及更多的社会融合,引发归属感,感受到更多意义的创造,增强我们与日常生活之外的事物连结。总之,敬畏被描述为一种可以带来更好幸福感的修复体验。
至於我们要多参与什麽样的日常活动才能产生这种情感?科学家也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参与大自然、音乐、舞蹈等等。光是观察季节、溪流、暴风雨、小蟾蜍的呱呱声等大自然的节奏,或参与音乐的律动等就能让人们产生敬畏感。
当然,有目标或新年决心并没有什麽错,但在日常生活中怀着好奇心、放慢脚步,抱持谦逊的态度,进入每一个时刻或任务,可以扩展、成长,并紮根於最重要的事情,创造更多敬畏的时刻。总之,放下过度关注於自身成就的枷锁,可能才是新的一年对自己更好的期许。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