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0/03/2022 00:00
浏览: 24303
7 月 Z 世代 TikTok 使用者 @zaidleppelin(原 @zkchillin)上传仅 17 秒的短片,表示他最近知道「安静辞职」(quiet quitting)并非真正辞职,而是只做符合工作要求的事,不会多做或追求做得更好,「你仍然有履行职责,但不再接受奋斗文化(hustle culture)推崇的『工作等於人生』态度」。
这部影片引起广大回响,显示大离职潮后,全球主管面临年轻世代对奋斗文化的抵抗。矽谷曾赞扬极端工作狂,认为「朝九晚五属於无能者」;中国「996」(朝九晚九,一周工作 6 天)职场生活也盛行一时。不过推崇过度努力的工作文化如今面临反动。
盖洛普调查,美国一半以上劳动力处於「安静辞职」状态。安静辞职的人正好符合盖洛普对「工作不投入者」定义,指只做最低限度工作、心理与工作脱节的人;2021 下半年,职场工作投入(engaged)人数比例下滑,辞职人数同时期开始增长。盖洛普也发现远距工作 Z 世代及千禧世代(1980、1990 年代出生者),工作投入程度与雇主满意度皆下降。
奋斗文化的反动,年轻世代不想被工作定义
为什麽年轻工作者出现这种现象?某层面也许是疫情后职场样貌变化,造成疏离感。和疫情开始前相比,非常同意「工作受关心、提拔及成长」比率下降至少 10% ;完全远端或混合办公的年轻员工,非常同意「受提拔」比例至少下降 12%。要警惕的是,不到四成远端或混合办公的年轻员工,清楚知道他们工作被赋予的期望是什麽。
《Fortune》表示,这是主管与下属对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拔河比赛,早期成为显学的奋斗文化已被 1990 年代出生者世代淘汰。类似现象也发生在中国年轻族群,《BBC 中文网》报导,许多人将工作当成生活全部,并承受比上一代还多的压力;为了从无止尽且无意义的竞争解脱,决定辞职或降低工作投入程度,加入「躺平族」行列。
《CNN Business》也提醒,年轻员工会安静辞职,未必出於单一理由。职场顾问公司 Manager Method 创办人艾许莉‧贺德(Ashley Herd)解释,安静辞职可能是员工重新拿回控制权及设立界线的行动,或优先选择生活;《财星》世界 500 强的策略顾问西蒙尼‧亚胡雅(Simone Ahuja)认为,员工也许只是不想被工作定义。
然而总有人是不喜欢这份工作而安静辞职,亚胡雅说:「找到更多证据前,不要做任何假设。假设总让我们偏离真实。」无论出自何理由,面对员工安静辞职或降低投入程度,主管仍有责任找到改善职场环境的方法,努力留住人才。
「安静辞职」给管理者的反思
《工作焦虑》作者艾德里安‧高斯蒂克(Adrian Gostick)在《Forbes》专栏指出,他采访过数十名 Z 世代与千禧世代,与前几代相比,薪水、福利、支持及安全感都更少,使他们不再太认真工作。为了解决困境,高斯蒂克认为领导者及团队应该解决工作场所任何不平等问题,如使薪资追上通货膨胀涨幅。
别再要求员工天天进办公室
某建筑公司 CEO 告诉他:「毫无疑问,你必须用不同方式管理员工。有 46% 大学新鲜人认为,弹性工作场所最重要。」他也承认,要让有 1 万名员工的企业调整工作模式是重大挑战,但正在努力达成目标。「坐在办公室工作 12 小时,一周 6 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我们告诉这世代员工也得那样做,最终就只有我们待在这里。」
协助同事厘清工作优先顺序与期望
盖洛普建议,最好每周与团队成员进行 15~30 分钟有意义对话。贺德则说,主管可从一对一面谈确认,属下承担哪些工作、对工作量的感受,以及是否能取得各项工作的平衡。注意,沟通过程不要询问或断定员工正在安静辞职,对讨论并没有帮助。
年轻员工对高斯蒂克说:「我非常希望老板每周花几分钟协助制定优先事项,让我知道有多大程度可以自己做决定。」即使短暂谈话,对协助员工克服工作超载也很有帮助,可避免焦虑及倦怠。
研究表示,许多 Z 世代被工作负面评价与批评压垮,产生「既然怎麽都做不好,我也不必努力了」心态。让人们重新投入工作的关键在於,定义务实期望,并知道什麽时候说「这够好了」。对年轻员工而言,知道主管的标准,主管也能清楚引导员工,尤其重要。
尊重部属工作与生活的界线
贺德表示,主管应率先表现「工作不是生活唯一」,将「正在休假」大声说出来,下班后也不要寄信及传讯。
高斯蒂克说,管理者应学会尊重每人休息时间。安静辞职风潮下,这项因素是关键。一旦假日收到主管或老板讯息,多会毁了员工假期,给对方焦虑;企业需要员工有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才能为工作日做好准备。
最后,向员工表达感谢之意。大部分人都想知道主管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品质,即使是最优秀的员工,主管沉默也会让他们担忧及不满。表达谢意不仅感谢员工辛勤的成果,也是帮助他们看见职场价值;身为领导者,若想唤回安静辞职的员工,就不要吝於表达感恩。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