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2/09/2022 00:00
浏览: 4340
自从COP26结束之后,碳达峰、碳中和、净零碳排全球喊得漫天震响,仿佛跟上这波风潮,地球自此可以由灰转绿,青山绿水长留人间,蓝天白云重现。不过,多国投资智库已开始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现象,可能让洁净地球的美意成为另类的巨大压力,这就是「气候通膨」(greenflation,或称绿通膨)。
所谓「气候通膨」,指的是进行节能减碳的政府政策、商业活动产生了连锁反应,转化成为日常消费中的更高成本,甚至可能打击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好不容易复苏的全球经济。
国际金融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IIF)指出,全球推动绿色经济、节能减碳,一方面增加了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环保标准提高,打击矿山、冶炼厂等投资,造成供应减少。结果是原物料金属、农作物等相关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举例来说,无法通过绿能标准的美国矿商产能不足,迫使煤炭价格上涨,加上部分钢铁制造商对碳足迹等规范抱持谨慎态度,并拒绝重启闲置的冶炉,导致钢铁减产、价格上升。
成本随供应链一再转嫁,全球遭殃
印度塔塔钢铁(Tata Steel)执行长纳伦德兰(T.V. Narendran)日前便表示,由於成本上扬,未来全球的钢铁价格将「远远高於」过去十年。
同样地,金属业者也因为无法满足减碳规范,包括铜、镍等金属的供应量稀少,因此飙出高价。
这些,就是全球减碳热潮所带来的气候通膨「负」作用。
对此,美国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市场策略分析师曼利(Jack Manley)解释,这是追求绿能过程中无形的上升成本,成本上升压力随着供应链一再转嫁,最终可能拖垮所有人。
乾净能源产业另需11.9兆元维持低价
气候通膨让分析师担心的,还包括美国乾净能源行业需求的激增,但却没有充足的供应量来支撑。
追求乾净地球可藉由摆脱石化燃料开始,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等都需要稀土,导致包括锂、钴和镍等稀土目前都供不应求。
《彭博》分析师安普福(Kwasi Ampofo)指出,在世界各国加速减碳的过程中,全球对稀土需求大幅增加,但供应却远远不足,价格上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国际能源总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中警告,稀土原料的短缺将导致太阳能模块、涡轮机、电动汽车电池和电线等商品的价格上涨5%至15%。
如果价格继续上涨,整个乾净能源产业至少需要4300 亿美元(约新台币11.9兆元)的额外「累积投资」(cumulative investment)来维持市场低价格。
追求节能减碳,致使金属原料涨价
对抗全球暖化,也提高了铝的需求。
比如各大车厂标榜减碳,提升油耗效率,在车身里加入了更多的铝以减轻重量。在苹果未来10年的低碳蓝图里,则采用先进的低碳铝材来制作Macbook。
然而,铝的供给却在相应减少。在全球最大铝生产地的中国大陆,开采铝矿被列为高耗能产业,在当局力推节能减碳下,产铝大省云南2021年9月发布通知,要求境内工厂9月至12月每月铝产量不能超过8月。
信贷公司惠誉评比(Fitch)则在2021年12月表示,在太阳能领域,2022年的零组件成本已上涨了约 20%,价格飙升主要是因多晶矽、铝和铜等原物料的成本增加。
加上全球劳力成本的上升,惠誉表示这种现象可能反过来延误并扼杀太阳能产业的成长。
农作物转作生质燃料,糖价涨50%
在农业大国,气候通膨则以另一种面貌出现,甚至可能导致粮食供应的紧张。
根据《彭博商业周刊》分析,在绿色经济的驱使下,甘蔗多被用来做生物燃料,巴西因乙醇价格飙升,甘蔗种植者抢着将其作物用来制造生质燃料。糖的原料缺乏,导致糖价在近一年上涨约50%。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由於供应条件趋紧,需求强劲,全球粮食价格已飙升至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专家表示,全球能源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加剧这一问题。
「要减碳就要面对更贵的生质燃料,要吃饭则要面对更高的粮食价格,」《华商世界》分析。
气候立法恐将加速通膨
气候通膨甚至已经影响了美国的气候立法。
美国民主党籍的联邦参议院能源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曼钦(Joe Manchin),在院会投票时不顾党纪,对於民主党大规模气候和社会支出法案投下反对票,就是因为担心立法将加速美国目前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曼钦事后对媒体表示,从各方面来看这波创纪录的通膨对美国人构成的威胁并不是暂时的,而是愈来愈严重。
然而,持反对意见的全球环境主义者(Environmentalists)却强调,消费者物价的上涨,不应成为确保地球维持可居住状态的阻力。
遏制气候变迁,代价谁来埋单?
美国进步中心国内气候和能源政策高级主任希金斯(Trevor Higgins)提醒,人类创建立一个新系统需要花费,建造新的供电网、新的太阳能电池板、投资更乾净钢铁制造基地等等,都需要资金,「问题是,谁来埋单?」(who is going to pay for it?)
信安环球投资首席全球策略师夏哈(Seema Shah)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投资人力挺采行ESG永续投资(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的公司,却忽略了全球「经济绿化」(greenification)对通膨的影响。
排碳有价,企业因此受到的直接冲击,一是为了抵消公司制造的废气而购买碳权,一旦碳权成本上扬,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
二则倘若业者无法达成联合国的气候目标,也许需要缴交罚款,有些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可能会涨价以维持利润。
此外,公司转型成更环保的营运模式,也将要支付更高的薪资、资本开支和其他费用。「必须有人吞下这些成本,不是消费者、就是企业,」夏哈说。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