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法应用病案二则。 刘宣庆
(一)高血压头目眩晕
华裔女性,86 岁,初诊 3/27/2021
主诉:头目眩晕严重,站立不稳,食纳不香,夜尿多,尿多泡泡,夜睡不宁.
化验单报告;肾功能低; 肾小球过滤率,GFR.43,尿素氮 26,肌肝酸 1.19 尿蛋白 3+皆不正常(见附件)
病史:六年前胃窦癌切除
血压:167/110 心跳 77 呼吸/分钟:24 脉息比:3.2
脉诊:
右寸沈紧动,关显形沈紧涩,尺紧动而厥
左寸沈虚,关紧动,尺沈紧,双尺凹陷.
伤寒脉(注一):
右脉浮,和缓沈紧,关区脉累累如循长竿(注二)
左脉自沈缓寸微尺紧
中医辨症:冲脉为病,木乘土,心脾肾阳虚, 六经辨证:三阴经并病,阴结为病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实脾饮加田七丶猫瓜草丶猫须草丶生薏仁.等中药浓缩粉合服日两次每次 9 克,七付
二诊:血压 133/82 脉息比:3.45
头晕改善基本不晕只有清晨稍微;可以稳定走路,夜尿约 2 次,泡泡尿减少夜可安睡唯仍食纳不香, 原方不动加焦三仙,炒鸡内金.七付
三诊:血压 125/79 脉息比;3.75
自诉诸症改善,欢喜中医,效不改方,按方服用.每周回诊一次至 5/28 日再次验血报告;肾小球过滤率上升至 48,尿素氮.肌肝酸皆回复正常.见附件.此后改每月回诊一次按脉调方.
㈡虚劳求生育
女华裔 44 岁因多次漏胎及虚劳并想再要一个孩子 5/22/21 来看诊:
主诉:曾两次小产,人虚弱易劳累,月经迟量少.2~3/40~50
病史:甲减十年医嘱服西药但未服用,肾功能偏低.小产 2 次血压,106/71,7O;18 脉息比:3.8
脉诊 右寸浊见骨脉 1 级,关紧浊见骨脉 1 级,尺沈
左脉:寸动浊,关阴脉显形,血糖线,尺沈应指而空虚感. 伤寒脉(注一):右脉浮缓寸虚关累累萦萦(注二)尺沈滑
左脉自沈,关脉浊,寸尺无脉
断症:胸闷少气,甲减,胃气逆,食纳差,人十二指肠炎,息肉.可能幽门螺旋杆菌.皮水,失眠,脂肪肝,血糖指数上升,宫颈增生,盆腔积液.下焦溪谷化生不足,雌激素水平低下.
伤寒六经辨证:阴结为病,孤阴无阳,经气乃绝,脉结不通,五脏失真,中州不运. 治方:温经汤,当归建中汤合桂技茯苓汤为基础中药浓缩颗粒内服七日复脉诊针灸:右,阳陵泉,窍阴.足三里,兑厉
左,商丘透中封
温灸:中脘,神阙,关元命门,腰阳关,截根
每周 2 次,依脉立方取穴
治疗三周时至家庭科西医验血,惊喜看到报告甲减,肾功能皆恢复正常(见附表)
原来虚劳无力,胸闷胃杜,下肢水肿情况皆大为好转,此次来经五日血块排出多但无特别不适.病家继续配合治疗以求得子.
后记:以上二例皆用李树森老师所教授之脉法应用,其中包括长桑君脉法,伤寒脉法.由上二例可知依脉辨证立方则医家诊治能全面的治疗病家达到整体调治,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但解决了病苦同时也达成整体之康复. 由脉法临床应用可知;
无论健康人还是患者,其脉象总是相当准确地反映人体内外、脏腑经络的实际状况,因此,学会脉诊对精准的辩证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找回正统中医临床工作必须从中医脉法入手,这也是为什么、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中记载了大量脉法并留给后人的原因。所谓明医首先要精通脉法,以脉辨病,明其证侯,去伪存真,则能清楚理法方药不致误医误诊!
唐代孙思邈曾谓:“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清代毛祥麟《对山医话》亦谓:“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吴鞠通在《增订医医病书》中更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四诊之法,唯脉最难,亦唯脉最为可凭也”。《黄帝内经》谓:“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
注一:伤寒六经平脉法之六经病法理方之要,其法源自内经《阴阳应相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沈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历代医家对于三阴三阳六经病的认识歧义甚多,其实无论是阴阳表里虚实六大层面的类病也 好、或六大经络病变的症候群也好,其辨识皆俱特异性。尤其从平脉辨证法鉴别,诊疗规范, 方法简便。以下为《伤寒论》伤寒平脉法中��文及解析:
1、太阳病
平脉法:“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例》)
辨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条)
解析:主证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提示风邪上受。头项居上焦,故太阳病属于上、中焦表实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太阳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太阳病。脉浮当三关俱见,但以左寸、双尺浮为主。
2、阳明病
平脉法:“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伤寒例》)
辨证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条)
解析:主证必“胃家实”提示胃腑不通,胃居中焦,故阳明病属于中、下焦里实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阳明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阳明病。脉长(即洪大)当三关俱见,但以右寸洪大为主。
3、少阳病
平脉法:“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伤寒例》)
辨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条)
解析:主证必“口苦、咽干、目眩”提示少阳经气不舒、胆气不利。胆位在中焦,少阳居表里之间,故少阳病属于中焦半表半里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少阳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少阳病。脉弦当三关俱见,但以左关弦为主。
4、太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例》)
辨证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3 条)
解析:主证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提示中焦里虚,脾虚运化不及,故太阴病属于中焦里虚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太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太阴病。脉沉细当三关俱见,但以右关沉细为主。
5、少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伤寒例》)
辨证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条)
解析:主证必“脉微细,但欲寐也”,提示元阳不振,病在下焦,故少阴病属于下焦里虚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少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少阴病。脉沉或细微当三关俱见,但以左寸、双尺沉细微为主。
6、厥阴病
平脉法:“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伤寒例》)
辨证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条)
解析:主证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提示三焦不利、虚实夹杂,故厥阴病属于上、中、下三焦虚实夹杂为主的症候群。凡与厥阴经络属相关的病变皆为厥阴病。
脉微缓当三关俱见,但以左关微缓为主。
注二,伤寒五大脉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