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6/11/2020 00:00
浏览: 2966
美国决定不再承认香港是高度自治的中国领土,这为华盛顿方面铺平了道路,能够采取一系列可能损害香港贸易和金融中心地位的惩罚性措施。
对香港来说,这关乎异常重要的贸易夥伴关系,以及获得美国某些关键科技出口产品的管道,包括枪用狙击镜、卫星以及电脑晶片等敏感产品。可查询到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是香港第二大贸易夥伴,仅次於中国内地。相比之下,香港是美国第21大贸易夥伴。
先前,中国绕过香港立法会批准了一项将在香港实施国家安全法的决议,作为回应,美国国务院向美国国会作证时表示香港不再拥有「高度自治」。受此影响,美国与香港的双边关系面临风险。过去,高度自治使香港享有特惠的贸易和经济待遇,有别於美国对待中国的方式。而目前美国官员正推动对香港实施制裁。
持续的美中贸易紧张已经影响到香港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去年美国与香港的双边贸易额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在之前近10年里,香港与美国的双边贸易蓬勃发展。官方数据显示,去年香港对美国的商品出口总额(包括再出口)约为400亿美元,比之前一年下降了15%,这与贸易战的全球影响和政治动荡有关。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威廉斯(Mark Williams)说:「(美国的措施)对香港经济造成的短期损害将是可控的,但将加速侵蚀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
香港政府已批评美方此举不公,并警告称美国企业也将受到损害。他们指出,从历史上看,美方在香港与美国的双边商品贸易收支差额中保有顺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的10年中,美国对香港商品贸易顺差总计达到2970亿美元左右。香港特首林郑月娥2日表示,若美国对香港采取贸易行动,将损害美国自身在港利益。
虽然川普表示,美国计划撤销香港的特殊贸易待遇,但他尚未具体说明将撤销哪些待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撤销这些待遇。
香港本地制造业规模相对较小,本地出口仅占总体出口规模的1%左右。美国这方面的行动不太可能损害本地经济。而香港的转口贸易也从未列入美国的优惠关税待遇清单。
香港对中国有利的主要经济作用之一,是其作为再出口中心的地位
目前尚不清楚美国是否会针对这个角色采取措施。许多贸易公司设在香港并处理进出中国内地的转口贸易,他们通常会帮助外国公司绕开中国的部分税赋,并解决直接运往中国内地的货物超过一定限度时需获中国监管部门批准的麻烦。再出口是指以附加值衡量,再次出口到第三方经济体之前基本上没有变化的进口商品。
香港数据显示,以中国内地为目的地的出口占香港再出口额的56%,约2,840亿美元。作为香港第二大再出口市场的美国占比仅7.6%左右。数据显示,中国内地也是香港再出口货物的最大来源地,2018年的占比为57%,远高於其他国家和地区。
香港的商业功能之一是在美国和中国内地之间转运商品。2018年中国内地对美出口约有8%是经香港出运的,金额约370亿美元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当年美国经香港出口至中国内地的商品额为100亿美元。
敏感技术
美国对香港的出口有很多是相对不寻常的商品,需要美国监管机构的批准,不论是以特殊许可的形式,还是满足工业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BIS)等机构的出口条件。工业安全局是美国商务部的分支机构之一,负责处理国家安全与高科技问题重叠的情况。这类商品可能含有敏感技术,或者同时具有民用和军用用途,即军民两用技术。川普上周将军民两用技术特别列为潜在管控目标。
香港经常会将众多此类商品再出口至中国内地。一个例子就是: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两年,香港从全球进口了约4.2万个枪用狙击镜,包括从美国进口的1776个,并且向中国内地再出口了约6000个。
过去,对香港的部分此类出口曾帮助中国绕开美国的监管规定。2017年,亚洲卫星有限公司(Asia Satellite Telecommunications Co.,亚洲卫星)斥资1.64亿美元从美国购买了一颗通讯卫星,并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将这颗卫星运往香港,尽管美国规定实际上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口卫星。亚洲卫星之所以能购买美国卫星是因为美国的一项政策,该政策认为半自治的香港独立於中国内地。中国国有工业集团中信集团公司(Citic Group Inc., 中信集团)是亚洲卫星的大股东。在此之前,香港多家公司也购买过美国卫星。
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近年来从美国出口至香港的敏感技术还包括半导体晶片和质谱仪,这些设备可用来分解分子,在基因工程和环境分析等高科技应用上用处很大。
香港是将来自全球主要科技制造商的晶片再出口至中国的重要枢纽。官方数据显示,电子产品约占香港总出口的2/3,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
去年,香港向中国内地再出口了约3.73万台热像仪。这些热像仪用於消防等民用工作,但也是军方的必需品。香港进口了约4.8万台热像仪,其中约8000台来自美国。
其实在上周针对香港自治权作出认定之前,美国就已经在采取行动。今年4月份,由於担心不受监管的技术会被转让给外国,美国要求进口商向美国申请一项额外许可证,收紧对这类商品潜在再出口的管制。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种针对科技软体和两用电信设备的措施旨在遏制此类商品流向中国、俄罗斯等战略对手。
摆好阵势
新冠疫情和导致香港经济在去年陷入衰退的抗议活动本已为香港带来了双重经济压力,现在,美国对香港商业地位的打压可能雪上加霜。传统上,贸易和物流在香港经济产出占最大份额。
可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贸易和物流产业的产值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中占到21%,超过了金融服务、旅游业等其他支柱产业在GDP中的占比。
某些在港美国企业正试图让华盛顿方面相信,割裂美国与香港的关系对两者都会造成伤害,但不会给中国带来同样的损害。如果香港的地位弱化,新加坡等其他商业中心可能很快就会部分取代香港扮演的转口贸易口岸的部分角色。
香港已警告称,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会瞄准美国的利益予以反制。林郑月娥表示,1300家在港美国公司享有《内地与香港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下同等进入内地市场的优惠政策。她还称,香港还单方面向美国护照持有人提供免签证待遇。
文章摘自:风传媒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