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3/04/2020
浏览: 7978
1名17岁女学生因大学志愿与父母期待不同,加上考试压力,衍生复杂情绪而至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求诊,成绩公布后,大批高中生要填志愿,亲子冲突会更多。有人说升学看兴趣,有人说前途重要,但经过繁多讨论后,为何越来越多大一新生要转系?今天,我们从《三个傻瓜》这部电影,来思考如何厘清孩子的兴趣与定位。
一、从《三个傻瓜》这部电影,谈孩子的兴趣与定位印度片《三个傻瓜》中,有位主角兴趣摄影,却因父母压力去念电机系,最后仍回归兴趣。该片是印度史影最卖座片,因印度贫富差距严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该片会在台湾流行,也因我们有相似教育问题。从前台湾家长以威权干预孩子婚姻时,也有相似的电影,演出女生反抗家长,勇敢追寻真爱,从此幸福快乐的情节。电影结局如此圆满,真实人生也是吗?家长的威权让男主角学得不快乐,但转当摄影师后,真的从此幸福吗?二、寻找孩子真正的兴趣与定位年轻女生选对象,常在爱情与面包间徘徊,也许不必嫁豪门,但可别饿肚子,感觉不必刻骨铭心,起码要谈得来,选择科系也依相似标准吗?爱情有真假、兴趣也是,《三个傻瓜》中,男主角的兴趣真的是摄影吗?摄影强调的美感能力,与电机系要的逻辑能力不同,男主角的本质是什麽?面包会变质、科系也是,男主角家长要他念电机,念完后挥飞黄腾达,还是风水轮流转,变成不那麽热门?男主角想学的摄影,出路在哪?【作者简介】
路仁教授任教於铭传大学资管系,曾是人间福报副刊、联合新闻网教育专栏作家、教育电台每早新闻分析。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