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症状,常见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多数咳嗽两、三周后可自愈,一部分严重的咳嗽迁延数周、数月不愈,直至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不仅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还打扰家人、同学、同事的工作、学习、和休息。西药对於这种严重的咳嗽往往效果不彰。根据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以及长期临床实践,我们总结了治疗咳嗽的三个方法,看上去有些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妙法存焉。
第一,散收同用。肺的基本生理特点是宣发肃降。所谓宣发,就是开宣、发散、升擧的作用。所谓肃降,就是收合、缩降、清肃的作用。外感风、寒、热等外邪,或因风寒束闭肺气,或因风热壅闭肺气,导致肺气不得开合宣降,造成肺气上逆,咳嗽、胸痛、甚至气喘。治疗方面既要解除外邪闭肺,又要帮助肺气收降。解除外邪闭肺当用辛味药物发汗解表,如:桂枝、防风、羌活、荆芥、生姜之类。而助肺收降则当用酸味药物收敛肺气,如:五味子、乌梅、诃子之类。这两类药物不见得等量,而是要有重点。越是早期,伴有发热、鼻塞、怕风、畏寒等表证的阶段,发汗解表药的比例越大。越是远离急性期,少有表证的阶段,酸收药的比例越大。
第二,寒热并擧。如果全身的病症的寒热虚实是一致的,治疗起来最容易,直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可。然而,实际临床上有很多情况是复杂的,全身与局部的情况未必一致。咳嗽就是这样。往往是全身的寒象与肺这个局部的热证并存。此外,能解除肺气闭塞的药物大多是温性、热性的,而常用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往往是寒凉的。非温热药物无以驱除寒邪,开宣肺气;非清热解毒药物无以抑制病源,解毒消炎。寒热两类药性味相反,相反相成,共奏消炎止咳之效。至於两类药的比例,则因证型和天气寒暖而变化。风寒咳嗽,寒冷地区,以及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个节气,多用生姜、乾姜之类;风热感冒,温暖地区,以及小雪之前、立春之后,多用黄芩、栀子、银花、连翘、射干之类。一方面,辛温散寒的药物可以帮助开宣肺气,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环,令清热解毒药效力倍增。另一方面,温热药可以保护肠胃,防止、减轻苦寒药败胃之弊。可谓是两全其美。
第三,攻补兼施。扶正驱邪是中医治疗外感病的縂原则。人体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正气的作用占主要地位,药物的作用居辅助地位。病在急性期,如果是在正盛邪实的情况下,不必用药扶正,只需攻邪,邪去正自安。但是,假如外邪盛,症状重,久咳不止,甚至夜不能寐,正气必虚。在正气虚弱,免疫低下的情况,无论抗生素、消炎药,还是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中药都难显疗效。此时,扶正就tei成爲必要的手段。祛风、散寒、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都是驱邪之属。所谓扶正,即是补气、养阴。补气药如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等,养阴药如沙参、麦冬、百合之类。攻邪药物中的清热解毒药,能够通过破坏病毒吸附、穿入、复制、成熟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扶正药物,特别是补气药能够激发机体免疫力,通过提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间接抑制细菌病毒的繁殖,从而间接地达到消炎、止咳的作用。
传统的中医治疗原则有正治和反治。正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正治适用於疾病的表像与病因一致的情况。反治适用於疾病的表像与病因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况。但是无论是正治还是反治,其适应症的寒热虚实,以及整体与局部都还是一致的。而临床疾病并不那麽简单,常有虚实寒热错杂,整体局部相反的情况。对此复杂病证的治疗法则,传统中医少有系统理论阐述。本文所论散收同用,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三法,或许可以为复杂病证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开辟新的思路。
孙非(Fei Sun, Ph.D),199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执照针灸师,洛杉矶东国大学(DULA)博士生导师,双运药业CEO。历任DULA董事、附属医院院长、博士班主任,UCLA东西医学中心临床专家,世中联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发表核心期刊文章6篇,参编《中医文化学》规划教材一部,30年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咳喘、痤疮、皮肤病、月经不调、胃炎、椎间盘病,创办双运堂诊所及双运药业,开发痘毕清等新药���
双运堂圣盖博诊所:626-288-8845(办),626-235-8403(手)。地址:123 E. Valley Blvd., #105,San Gabriel, CA91776。在夏威夷超市北面。周末应诊。需预约。greenlifeherbs@yahoo.com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