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2/19/2019 00:00
浏览: 4795
脱欧未成,果报先至?日本汽车大厂 Honda 周一突传将撤出英国,关闭英格兰西南部、年产量16万辆车的斯温顿工厂(Swindon)。由於目前距离3月29日的「英国脱欧生效日」,仅剩最后的39天;Honda 斯温顿厂又占英国汽车工业年产量的10%以上,撤出决定——包括斯厂的3,500名英国员工在内——恐影响上下游产业链将近1万人的工作权。然而面对如此重磅的撤资消息,执政的英国保守党却大力强调:「Honda 只是反映国际大环境,关厂的决定与脱欧『基本无关』。」
率先揭露 Honda 关厂决定的英国《天空新闻台》表示,Honda 即将在周二上午正式宣布「关闭斯温顿工厂」的决定,并在2021年全面撤走英国的生产线;目前 Honda 斯温顿厂的主力车种,是经典的四门轿车「Honda Civic」,与五门休旅车「Honda CR-V」,年产总量超过16万台,占英国汽车制造总量的10%。
《金融时报》表示,Honda 的关厂将采取渐进式计画。从今年起,Civic 与 CR-V 的生产订单,将陆续转回日本本土生产;之后,斯温顿厂仅将留下 Civic 生产线,直到 2021 年预定生产计划结束后,「Honda 英国制造」的标章就将正式走入历史。
Honda 即将撤资的消息,周一下午曝光后旋即震撼英国。一方面是因为脱欧在即,Honda 作为国际大厂的提前离去,难免被视为「对英国脱欧前景的不信任」。二方面另一日本集团 Nissan 两周才宣布撤回在英格兰东北的「X-Trail 休旅车」生产计划;目前由印度塔塔集团持有的英国品牌 Jaguar Land Rover 去年底也决议大幅裁员,首当其冲的可能对象,也包括英国各厂的1万8,000多名员工。
英国各大工会担心,Nissan、Jaguar Land Rover 与 Honda 的先后利空,在脱欧在即、协议不明的敏感当下,或将对英国制造业带来严重的长期冲击。因为斯温顿厂关闭后,上游的钢铁、汽车零组件产业,下游的经销与运输服务产业,也都将受到连带冲击。其影响的不只是3,500个员工,还更是攸关整条汽车产业链的数万个家庭生计。
斯温顿工厂的员工与工会皆表示:他对於 Honda 的关厂决定,大家都极为失望。因为在资方决策之前也没有听闻相关风声,而近期唯一的生产变动,就是先前工厂宣布要在3月29日「脱欧生效日」前后「停工一个礼拜」以缓冲并观望脱欧当下的冲击影响。
不过对此,Honda 方面则拒绝回应媒体,仅强调周二上午将一并宣布「重大决定」,未来也将以「安置员工福祉为第一优先」。
Honda 决定关闭英国生产线的消息传出后,本就因脱欧僵局「乱斗中」的英国政坛,也因此掀起一波场外口水战。主张二次公投的「留欧派」认为,Honda 与汽车工业的利空警报,就是「瞎脱欧的报应」;但坚持脱欧方针的意见却强调,Honda 的离去即是大势所趋,「跟脱欧顺利与否并没有直接关联!」
「Honda 讲得很清楚了吧...关厂是国际趋势,与脱欧无关。」代表斯温顿选区的保守党国会议员汤姆林逊(Justin Tomlinson)表示,英国的斯温顿厂,是 Honda 当前在「欧盟境内」的唯一生产地,与其说是英国不适合投资,不如说是欧洲市场缺乏竞争力,才让日本车厂决心断尾求生。
汤姆林逊强调,在关闭斯温顿工厂之前,Honda 也决定从土耳其撤退;而像是 Ford、GM 等几家大型美国车厂,更是纷纷关闭海外生产线,「整体来说汽车工业就是环境萧条,就算没有脱欧,其决定也是不变。」
《金融时报》认为,汤姆林逊的发言虽然略显牵强,但大体而言不无道理。因为近年来欧洲的汽车市场,因柴油车需求下降、绿能标准提高与国际贸易战的影响,整体环境确实长期看衰;同时,日本与欧盟2018年签署的《日欧自由贸易协定》,也已於今年2月正式生效——之中,双方同意在2027年前,将汽车进口关税从现行的10%降至0%——因此像是 Nissan、Honda 等日本车厂,才会决定把生产线「拉回日本」,放弃高本、高风险变数的「海外制造」路线。
���脱欧是否是逼走 Honda 的主因,确实很难说——我们也同意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与之相比或许更为关键——然而我们相信,当前英国被脱欧『困住』的政策不确定性,也必定是影响企业决策的负面要素之一。」支持留欧的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凯布尔(Vince Cable)表示。
《天空新闻台》指出,在斯温顿工厂於2021年关闭后,Honda仍将保留在英国的「欧洲区企业总部」,并继续投资以英国为基地的「F1 Honda车队」。
文章摘自:联合新闻网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651997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