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0/03/2018 00:00
浏览: 6650
德国人是怎麽过『国庆』的?
28年前的今天——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西德)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东德)在二战后超过40年的分裂下,终於正式统一,从此10月3日也被视为德国国庆日。而今年主办官方纪念活动的首都柏林,也如常不以「国旗满地扬」、强调国族概念的方式,而是以「记忆文化」(Erinnerungskultur)的反思,纪念东西德从分裂到统一的伤痛。
由於二战与纳粹历史的阴霾,德国过去长年来对於国旗、国歌、国庆等具有国族主义色彩的符码相当敏感,即使近年来有松绑迹象(例如在世界盃赛事上挥舞的国旗等),但相较於大部分国家在国庆日阅兵点将、普天同庆的气氛,仍算平实低调。
事实上,光是连统一后的国庆日要在订哪一天,都曾掀起激烈讨论——东德政府自1949年成立到解体为止,都以10月7日的东德成立日为国庆日(Tag der Republik);西德则是在1953年6月17日,东德工人大规模罢工抗议被镇压的「617事件」后,将该日视为国庆日(也是柏林6月17日大街的命名由来)。1989年11月9日柏林围墙倒塌,开启两德统一之路后,一度也有以11月9日作为国庆日的提议。
不过11月9日不只是柏林围墙倒塌的自由之日,碰巧也是1923年,希特勒企图推翻威玛共和,发动「啤酒馆失败政变」之日,以及1938年,纳粹针对全国犹太人展开组织性攻击的「水晶之夜」。因此为避免敏感争议,最终才将国庆日订在两德统一的10月3日。
除了3日当天订为全国法定假日,不少德国家庭会携家带眷出外踏青之外,每年官方也会举办相关活动,并依照联邦参议院(Bundesrat)轮值主席所在邦,由该邦主办。今年主办的首都柏林,则是自1990的第一次统一纪念日,以及2002年后,第三次主办。
从10月1日起,为期3天的国庆官方活动,也围绕着布兰登堡门展开。在象徵德国分裂与再统一的布兰登堡门,由法国街头艺术家JR操刀主视觉,用高达25公尺的历史照片拼贴艺术包覆,其上写着偌大的「自由」(Freedom)一词,重现着1989年11月9日,柏林围墙倒塌的历史时刻。
在1日的开幕谈话中,柏林市长穆勒(Michael Müller,SPD)表示,当代德国「已对东德有着更多的认可与理解」;面对当前的极右翼、右翼民粹主义崛起挑战,以及欧洲邻国龃龉问题,穆勒则信心喊话,「当我们回望1989年11月9日那天,我们成功办到的事,就能从如今的处境中,得到勇气」,强调德国乃至欧洲团结共融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沿着6月17日大道周边,地面上铺排着一条总长达2.5公里的「统一之路」(Band der Einheit),依照字母排序,展示全国1万1,040个城市村落的标示名牌,呼应今年的主题口号「缺你们不可」(Nur mit Euch)。
而在苏联战争纪念馆前方,政府也与各种基金会、博物馆共同规划「历史与记忆文化主题区」(der Bereich Geschichte & Erinnerungskultur),以展览互动的方式,向民众展示德国统一之路的艰辛历史。
除了寓教於乐的沉重反思、交响乐队演奏会...等,在3日当晚还有在布兰登堡门前举办的「纪念统一演唱会」(#1Heit - Das Konzert),将由德国及各国的知名歌手乐团登台热唱,并在曾经「分裂的天空」中,施放「民主的烟火」。有趣的是,这次施放的烟火,是由主办单位在网站上举办投票活动,由得票数最高的方案,作为最后盛开在柏林夜空的星火图腾,另类又彻底地体现民主。
今年的德国国庆系列,总计将斥资600万欧元,其中450万由柏林政府预算中支付,官方预计将有超过百万人共襄盛举,因此也出动上千名的大批警力维护治安,并防止国庆攻击活动。同时,包含布兰登堡门、6月17日大道等主舞台在内的活动区域也实施管制,禁止脚踏车等车辆,大於A4的手提包或后背包,甚至是自拍棒也无法携入。
根据德国《明镜》(Der Spiegel)报导,3日当天,包含联邦议院议长萧伯乐(Wolfgang Schäuble)、联邦总统史坦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以及总理梅克尔(Angela Merkel)也都将出席国庆活动,发表谈话。
而东西德自1990年统一以来,历经漫长的28年,虽然德国如今在国际经济与政治舞台,扮演着领头羊的关键角色,但随着近年极右翼、民粹主义、难民议题...等分裂挑战,东西德断裂的「伤痛仍尚未癒合」。
根据联邦政府9月26日正式发表的《2018德国统一程度年报》指出,2017年前东德地区的生产总值(GDP)虽然增加了1.9%,但仍不敌前西德地区上升的2.3%,2017年的人均GDP也仅为西德居民的73.2%,相较於前一年几无成长;过去10年间,双边的人均GDP只拉近了4.2%的差距,「东西德的差距虽然正在缩小,但东德要赶上西德经济实力的脚步,非常缓慢。」
德东地区的青年人口流失、人口老化问题,也进一步造成经济发展迟缓的恶性循环。目前德东地区的适龄工作人口(20至64岁)占59%,可退休人口则占约25%;官方悲观预测,到了2030年,数字将会恶化至52%的适龄工作人口以及32%的可退休人口。即使德西地区面临同样问题,但恶化进程却较为和缓。
德东地区除了因经济差距,而在不少刻板印象中被视为落后贫穷的「次级国土」,东西隔阂也因文化与政治冲突日渐撕裂。
年报指出,2017年的右翼极端犯罪通报为1,054件,虽较2016年下降了约34%,但其中过半犯罪事件都来自於德东。例如新纳粹犯罪组织地下国社(NSU)、极右翼政党AfD、反伊斯兰PEGIDA运动的德东大本营,今年8月移难民冲突野火燎原的肯尼茨(Chemnitz)事件,再到10月初,因涉嫌攻击外国人及策划国庆攻击,遭警方逮捕的极右恐怖组织「革命肯尼茨」(Revolution Chemnitz)6名成员。
虽然右翼极端犯罪多发生在前东德地区,但事实上这些极端仇恨主义者,也仅是偌大德东地区的一小撮人。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顶「极端暴力化」的大帽子,连带被扣在整个德东头上,也似乎再次深化了东西德间的意识对立。
而作为联邦德国第一位出身前东德、第一位女性总理,执政长达13年的「德国妈妈」(Mutti),梅克尔曾被视为「德国融合」看板人物,但从执政党的基民盟(CDU)与姊妹党(CSU)分裂危机、内政部长锡霍佛(Horst Seehofer)背刺的大联合政府分裂危机(GroKo-Krise),再到AfD极右党派掀起的民意分裂挑战,《每日镜报》(Der Tagesspiegel)社论形容:如今德国面对的融合难题,恐怕不只是东西隔阂,也是上与下——「高高在上的政府」(Die da oben)与「治下的人民」(Wir da unter)——的逐渐断裂。
文章摘自:联合新闻网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401444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