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安胎妙方辨别 刘宣庆
对怀孕妇女来说,最怕阴道突然出血导致流产(中医称胎漏)在美行医多年也遇到不少寻求中医保胎此症美国妇科西医一般不作治疗嘱卧床休养中医则有多样性的办法对应,为了保住胎儿,民间常用俗称「十三太保」的「保产无忧方」调养安胎,但孕妇的体质情况不同,一帖中药真的能永保胎儿安然无恙、健康成长至出生吗?
中医:保产无忧方,助顺产优於安胎:
方药:酒当归4.5克、黑芥穗2.5克、川芎4.5克、艾叶3.6克、炒枳壳3克、炙黄芪2.5克、酒莬丝6克、姜厚朴2.5克、羌活2.5克、去心川贝3克、酒白芍3.6克、生甘草2克、老生姜3片组成。
方解:此方虽然不是“大补”的药方,却可治多种妇科疾病。方中: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黄芪补气举胎。羌活、荆芥升举元气,更兼能治孕妇感冒发热、头痛、身体酸痛。艾叶暧宫,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安胎之功。川贝利肺气消痰。莬丝子益精固胎。厚朴、枳壳宽胸理气,消除腹满胀痛、宿食不消。生姜可治腹寒痛、呕吐、泄泻。甘草甘苦和中缓急,能缓解子宫肌痉挛而止腹痛,又能调和诸药。
功效:安胎,催产。
主治:胎动不安,腰酸腹痛,以及难产,可用于纠正胎位。也用于妊娠呕吐、痰水、心中郁闷、头重目眩、恶闻食气或胎动不安、腰腹卒痛、下血不止。适合怀孕七个月以后,胎位不正、胎动不安的孕妇吃的。
加减:身体虚弱者可酌加人参或党参。对孕妇呕吐甚者可去甘草。本方去川贝对治疗孕妇妊娠尿潴留有良好疗效。
服法:水煎服。原书有记载,怀孕七个月服一剂、八个月服两剂、九个月服三剂、十个月也服三剂,要临产时再服一剂。
禁忌:阴虚血热者忌用。
在临床上「保产无忧方」事实上应该是临产保胎顺产的方剂,可帮助足月、快生产的孕妇顺利,但不足月的孕妇吃了,有可能会引发小产,所以孕妇不可过早服用,最多只能在怀胎6、7月以后才开始服用,且刚开始服用次数也不能太频繁,直到预产期前才能多次服用,以免适得其反。
除帮助孕妇顺产之外,中医也常将「保产无忧方」用於纠正胎位,对於胎位太高,或腹皮太紧的孕妇有不错的效果,但对胎位下降、有早产之虞的孕妇,则是一大禁忌。
中药安胎方泰山盘石饮;
基本上,不是每个孕妇都需要中药安胎。中医安胎是通过调理妈妈的脏腑、气血及冲任诸脉,使准妈妈全身机能得到改善,让胎宝宝自然得以安养。虽然中药安胎没什麽副作用,但中药也是药,药性会经母体而被胎儿吸收,若孕妇的营养充足、怀孕过程没有身体上的不舒服,胎儿发展正常,不一定要服中药保胎安胎。
若孕妇有妊娠腹痛、胎漏(阴道出血)、胎动不安等情况,需要服用中药安胎,仍需由中医师辩证论治,依据肾虚、脾肾两虚、血热和血瘀等体质,量身调配,处方具补肾健脾、滋阴清热、益气活血、清热养血等功用的方剂。
【泰山磐石饮】
● 药材:人参1钱、黄耆1钱、当归1钱、川续断1钱、黄芩1钱、白术2钱、川芎8分、芍药8分、熟地8分、砂仁5分、炙甘草5分、糯米5公克。
● 说明:人参、黄耆、熟地可益气养血,白术健脾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续断补益精血、滋养肝肾,川芎活血行气,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安胎,糯米平补脾胃,甘草调和药性。此方可用於气血虚弱、冲任失养、胎元不固的患者。
守护胎儿!生活习惯比中药更重要
除了中药安胎,日常习惯才是影响胎儿健康的关键。孕妇一定要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每天睡足8小时,不过於贪睡,适度活动,注意个人卫生,适度运动,但不宜提掣重物或攀高履险,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悦。饮食上,则要避免菸酒、咖啡、热性食物,以免造成胎动不安。
另外中医妇科认为:“胎前宜清。 ”黄芩味苦性寒, 为清热安胎的主要药物。黄芩汤用黄芩配芍药、甘草、大枣而成, 能治各种里热腹痛证。 妇科借用作清热安胎的基础方, 可与下列诸安胎药配合同用。
和胃糯米与砂仁
妊娠早期常见有胃气不和之呕吐恶心、不思饮食等恶阻之证。 和胃安胎是首选之法。砂仁芳香和胃, 善于安胎止呕, 故以临床所常用。 轻者单用本品, 味嚼碎含咽, 芳香可口, 亦同与其他药伍用。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即可以治妊娠恶阻。 糯米多胶黏之性,既可养胃又能安胎, 民间有用苎麻10g,糯米30g~50g, 煮粥食之, 可常用食疗保胎法。
健脾安胎用白术
孕妇的脾胃健强, 胎儿的营养充足,胎气自固。 反之, 若孕妇脾胃虚弱, 易于损伤胎气。 健脾安胎比和胃重要。 白术是健脾安胎的主要药物。 《备急千金要方》早有用白术配黄芩、白芍药安胎之专用方。后世有安胎白术散、健脾资生丸等方, 都以白术健脾安胎为主的。
补气黄芪与党(人)参
母体元气充沛, 胎气自然牢固。 如果孕妇元气不足,会出气中气不足, 小腹有下坠感, 或见小便不通等症状。 补气安胎是常用大法, 黄芪、党(人)能是常用的补气首物。 香砂六丸中就由人参、白术、砂仁等药配合而成,既可健脾、和胃, 又能补气安胎, 故为治妊娠恶阻的中成药。 补中益气重用黄芪、党(人)参、白术等药配升麻、柴胡而成, 使中气上升;对妊娠转胞、小便小通, 或有小腹下坠感者甚为合适。
养血用:熟地,阿胶,白芍,当归身。
母体的血液是维持胎儿生长的重要物质。
气血虚瘀孕妇保胎较难怀孕前三个月的孕妇状况较不稳定,体质虚弱者容易发生流产问题。流产前兆包括腹痛、出血、腰酸等。常见於「气血虚」体质者,或者因不当外力、跌倒等因素,造成「瘀证」现象。有流产现象应配合安胎调养。
中医认为,孕妇「气血虚」容易让胎无法稳定住,有贫血现象,脸色白,身体单薄,易头晕。还有,不当外力、跌倒、摔倒、情绪、提重物,也容易造成出血问题。中医辨证安胎调养,若有「气血两虚」现象,常见脸色苍白,常头晕,身体瘦小,腹痛,不正常出血,脉弱,舌淡苔薄白,可配合补气养血,以固胎饮加减,可加上杜仲、续断,加强固胎养血。体弱有孕,胎气不足,食少无神或胸胃时痛而加呕吐者,桂附姜三味,服之不但不会伤胎,而且安胎之至,无上妙品也。凡温病,暑病,阳明热燥证,又当禁忌。
若属「气滞血瘀」者,可见面红耳赤,腰酸,有出血,有血块,脉细数,舌淡红苔白,可配合活血化瘀调理,可用血府逐瘀汤加举元煎加减,可加杜仲、菟丝子、续断、阿胶,活血养血,化瘀。
怀孕期间中药使用上,应注意避免使用到泻下药大黄,或芫花、附子等有毒性、药效较强的中药。穴道治疗上,针灸对於急性漏胎出血多可急炙隐白(双)并服用保险子每六小时一粒共服/\粒立效,斟取足三里、三阴交(补)、百会、合谷(平或泻)、中脘穴,帮助安胎养血,补气。脐针8,9,1,2号也是特效穴。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