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韩历史性峰会共同声明:终止一切敌对行为

时间:04/27/2018 00:00 浏览: 5012


众所瞩目的两韩峰会今天登场,北韩领导人金正恩与南韩总统文在寅,在南北韩边界非武装区板门店和平之家举行高峰会,两人见面便微笑握手,随后牵手共同跨越38度线,堪称世纪性的一刻。这是继2000年及2007年以来,南北韩双方领导人的第三次会面,也是首度在南韩举行。


南北韩共同声明:

文在寅与金正恩在和平之家签署板门店宣言,两韩将在今年内从停战状态进展到签署和平条约,并宣布结束韩战,两韩同意渐进式裁军,两韩目标是「完全的」无核化。两韩将完全停止对彼此的敌意行为,并将共同致力於重新连接两韩的铁路。

两韩同意严格遵守互不侵犯条约,寻求美、韩、朝三方会谈和美、中、朝、韩四方会谈,两韩同意定期举行峰会,并透过领袖热线联系,同意五月举行将领层级的军事会谈,八月举行离散家属团聚,两韩将共同参加大型国际活动,如2018年亚运。


文在寅今年秋天将访北韩

金正恩表示:「双方抱持很高的期待,我们已从过去学到教训。就算我们签下完善协定,若未能落实,将让引颈期盼的人民大失所望。我希望不会白白浪费过去到现在失落的11年,也希望我们能经常会晤永结同心,让这11年不会徒然逝去。我希望为双方写下新扉页,也相信我们能够创造新开始,而我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前来今日的会议。」


金正恩在也和平之家访客簿写了「新的历史从此开始,和平时代历史的出发点」。


文在寅与金正恩上午讨论了去核化及朝鲜半岛和平议题

文在寅表示:「春天拂遍南韩,我相信我俩会晤对所有人至关重要,这自然代表我们的肩上背负重担。金正恩同志,有史以来您首度跨越军事分界线,这已不再是分裂的象徵,而是和平的象徵。我很荣幸向金委员长您勇敢和大胆的决定致上敬意。」



金正恩有意访南韩?金正恩文在寅在分界线跑来跑去

南韩总统文在寅的发言人表示,北韩领导人金正恩今天告诉文在寅,「只要你邀请我」,他「随时」都愿意赴首尔拜访。

北韩领导人金正恩今天首度访问南韩,与南韩总统文在寅在两韩军事分界线上握手时,两人在分界线上跳过来又跳过去,到底为什麽?南韩政府中午的时候解密,原来两人握手时,文在寅对金正恩说,「你过来我什麽时候能过去呢?」金正恩随即回应「我们现在就过去吧!」

而在两人一同检阅南韩军仪仗队时。文在寅又向金正恩提出邀请。文在寅说,今日因为空间有限,仪仗队欢迎仪式是简略式、不是完整的,「以后若你来青瓦台,我让你观赏完整的」,金正恩也欣然答应「你邀请我,我肯定会去的」。


金正恩会文在寅 三度提到今后将「掏心掏肺」

北韩领导人金正恩访问南韩,与南韩总统文在寅会谈。两人在会谈正式登场前寒暄过程中,特别开放了两分钟全球直播。不过,事后南韩方面公布两人的寒暄全文,金正恩讲了非常长的一段,对父祖辈过去协议未能落实表达不满,还三度提到今后将「掏心掏肺」。

金正恩表示,他以某种复杂心情来到这个离他只有200公尺、相当短的距离的地方。虽然并非有什麽高大的物体在阻挡,但这条军事分界线是很难跨越的,刚刚却很轻易的跨过了。没想到这个过程等了超过11年的时间,他刚刚跨越的一刻才意识时间多麽漫长到、来到这里多麽的困难。

金正恩说,很多人期待这历史性的一刻,但是若像过去一样,不管达成多麽好的协议,或者相互有些发想或提议,却都没有被好好的履行,如果这些东西都没办法被履行、连这样的见面都没有办法发展下去,会不会让期待的人有失落感。

金正恩强调,往后他会掏心掏肺,不会再像过去浪费11年的时间一样,希望两人可以随时见面,以解决问题的心,共同凝聚意志,让过去遗失的11年不会浪费,好好踏出去。

他说,自己怀抱着这样的想法,在百感交集下走了200公尺,为和平与繁荣的南北韩关系,写下新的历史,在这个瞬间、站在这个出发点上,他们向世界投下了信号弹。

金正恩表示,怀抱这样的心,他们来到板门店,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他们都会坦承的交谈、讨论,希望得出好的结果。在这个场合上,他们要回到原点,相较於过去没有办法履行的协议,未来将会掏心掏肺,瞻望未来,有前瞻性的手牵手走出去,他期待有这样的契机,可以符合人们的期望。

最后金正恩则幽默的说,他在来之前一直在跟其他人讨论今天晚餐,他带来了平壤冷面,希望文在寅可以安心、没有负担的享用。接着他又重复了一次,今天一定掏心掏肺,坦承、有诚意、坦率的交谈,把要讲的事情都讲出来,得到好的结果,「这些话我要在文在寅与记者前面讲出来」。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开微信,使用 “扫描QR Code”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亲爱的商家负责人:贵公司需要新闻发布的平台吗?华人工商新闻网为您提供24小时的中英文讯息平台,无论是新品上市的促销快讯、社区活动、消费情报、专栏写作...都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请电(626)280-8588,获得更完整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