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华人工商电话簿》全面发行! 免费领取 + 商家入驻 + AI行销升级

战争的幻灯之旅:DMZ,南北韩非军事区

时间:04/26/2018 00:00 浏览: 6988


南北韩首脑27日会面的消息发布后,DMZ(Demilitarized zone,非武装地带)、板门店与JSA(共同警备区)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除了各地媒体聚集,一般人也很是好奇。根据《朝鲜日报》报导,光是2月到3月,旅行社接获的「安保观光」(안보관광,或称统一观光、统一安保观光)的询问度,就比前一年增加3倍之多。而所谓的安保观光,即是走访类似DMZ这样涉及国家安全保障的观光行程 。

DMZ是韩半岛上,因韩战而孕生的奇妙空间。在这场战争打成平局的情况下,联合国军队与共军在1953年签下《朝鲜停战协定》,设定以北纬38度为南北韩分界,画下军事分界线,南北韩则各自从军事分界线退后2公里,形成一条4公里宽的非武装地区,即是DMZ。

尽管冷战结束多年,但DMZ的存在,仍像个活博物馆一样,向世人展现战争的样态,同时警示韩半岛人民,战争依然存在。

这些年时兴的「黑暗观光」,意指涉及死亡或痛苦集体记忆的旅游体验,例如济州四三事件的历史景点行程就以这种形式包装。战争历史,自然也包含在「黑暗观光」之内,然而,作为世界上少数仍存在的军事武装地区/战备状态景区,DMZ乃至於板门店在两韩政府的认知里,虽容易发生军事冲突,仍具有高度政治利用的可能性。

从南韩的角度看,这个与北韩对峙状态下安全保障的最前线,可以被规划为「反共教育」、「对北宣传」甚至「民族统一象徵」的重要场域。换句话说,韩国政府有意识地推进这样的「安保观光计画」,好让旅客了解DMZ的实际状况,从而提高国民对国家安全保障的意识。

与此同时,两韩也希望能让DMZ作为和平之用——1971年,朴正熙执政时期,这个想法初次提出,当时军事停战委员会联合国首席以「撤离军事人员,准许民众回归农地」作为和平利用的提案内容,北韩虽拒绝,却拿出自己的提案版本。此后,类似讨论不断来回进行,一直到1988年,前总统卢泰愚在联合国演说中,提出在DMZ内建设「和平市」的概念,并在1992年藉着「南北基本协议书」发布,确认DMZ和平利用的原则,即是要南北军事共同委员会合意后推进。

然而,这终究还是一个敏感地带。在金大中的阳光政策实施前,因跨越边境、被绑架或其他危险的可能,韩国人要踏进这个地区算是非常困难,申请程序非常繁复,倒是我们这些「老外」反而成为这种「安保观光」的主客群——即使美国前总统柯林顿曾说:「这是地球上最可怕的地方。」


从南韩的角度看,这个与北韩对峙状态下安全保障的最前线,可以被规划为「反共教育」、「对北宣传」甚至「民族统一象徵」的重要场域。图为访问DMZ的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蕊.柯林顿。
我是在2013年韩半岛危机发生前一年造访DMZ的。当时是李明博在任最后一年,而南北韩断绝交流也有好些年了——李明博上任(2008)之初,即否定1972年的《南北共同宣言》、拒绝前两任总统的「阳光政策」,甚至采取对峙手段。同年,一名前往北韩金刚山旅游的南韩妇女因为误闯北韩军事禁区,遭到北韩军人开枪射杀身亡,而后北韩的政治经济手段频频,直让南北韩关系迅速降温。2010年天安舰沈没与北韩炮击延坪岛后,南北韩全部经贸合作中断。

然而,计画这趟旅行时,我对此毫无意识,也无所知觉。这恐怕不是我这麽个在军事威吓环境下长大的台湾人的问题,根据韩国官方统计资料显示,我造访的这一年,观光客数目突破60万,而李明博执政期间,尽管韩半岛局势不稳,却是从40余万这个数字缓慢往上增加,到了北韩炮击延坪这一年,竟然快速增加到51万,到2011年底即超过60万,显然是跃进式增加。其中,外国访客数也从2007年的13万人,增加到2011年将近29万人次,几乎是双倍成长。

坡州市政府对此分析:

因为对韩半岛安保问题的关心度变高,外国旅客的数量也便大幅增加。

我并不清楚这些外国人何以要参与这种观光行程,毕竟,连我自己都答不上来。这不是一个容易的旅行:只有特许旅行社能固定承办「安保观光」的,也只能参加团体行程,一个月只有几天可以预约申请。

在网路上阅读说明的我,只觉得很麻烦——有44个国家得提早一周申请,而且申请不一定获准。台湾和中国、香港一起名列其中,同样列名的还有伊斯兰教国家、中亚和非洲恐有战争的国家,理由是:「为了避免恐怖分子攻击」——后来才知道,这个限制名单已被修改,台湾和其他国家的人一样前3天向指定旅行社申请即可,但这份申请文件还要经过联合国审批才行。

当然还有其他繁琐的规定,像是男人不可以留长发、衣着不可以太暴露随便等等,最重要的是,如果当天情况不允许(军事摩擦或会谈等突发状况发生),所有旅客都无法进入板门店。因此,当我在台湾传送护照副本申请后,一直到出发当日早上8点多在首尔搭上巴士,车子在「自由之路」前进,心里都还是很不踏实:

真的没问题吗?

「自由之路」以首尔为起点,贯穿坡州市,才会到达DMZ——这条名为自由的大道在接近「铁幕」前,沿路早已被铁丝网筑成的围栏包围。「铁幕」是对共产国家的形容,但我们亲身面对的却是名为自由的真正「铁幕」,虚实交错的荒谬提醒我们正站在一块埋着不定时炸弹的土地上。

坡州市民的感受最为深切。尽管这里有体育馆般大的购物商场与现代化建筑,却也是「敌人的墓地」;即便韩国观光公社以「实现童话」来行销这个「战区」城市,都无法回避掉这里的烟硝。坡州市民总是要活在某种情境里:面对北韩一万个可能发射的大炮,听着北韩扬言要将首尔打成火海与灰山。

巴士上的导游一路说着韩战的历史,讲着北韩想要挖隧道打下南韩的故事。当窗外的景色也从城市大马路转成没有人烟的田园景象,她突然语气严厉:

从这里开始,禁止拍照。

这句话让所有人不由得背脊直了起来,紧张气氛也多了一些。

我们先到了「乌头山统一展望台。」站在这个名为「统一」的展望台上观望,北韩仍是遥远模糊,必须运用想像力才看得到指示牌上注明的种种北韩房舍建物。展望台内,多是韩国游客,我在满是老人的屋内挤蹭着,却无从得知这些「韩战一代」来此的心情,也无法辨识他们的悲伤或感怀。他们是这段历史和这个非军事区最真实的存在和见证者,不论他们如何看待「统一」,这里都只是思怀故乡、祭拜故人之处。

为了满足我们这些外国旅客「猎奇」的慾望,导览人员安排一位「脱北者」在一个仿北韩教室的空间内诉说自己的经历:她一九九六年自北韩逃跑,先是穿越图们江,穿越中国南下到柬埔寨寻求帮助,再到南韩。因为私自脱逃,母亲和弟弟都被北韩政府移送到他方,失去联系,她提醒着大家:「可以拍我的照片,但不能上传。」深怕北韩政府对她家人不利。

我们还被安排观看一部控诉金日成父子并悲鸣北韩现况的影片,我没来由一阵熟悉和难受。难受的是画面里的残酷,熟悉的是这套丑恶的控诉法也曾经出现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而对象就是北韩的好兄弟「中共」。我们都被迫在同样无法接触、不能理解的状况下,接受同样扁平又单一的说词。我不确定那些外国旅客是否有特别的感受,他们像是看完一场乏味的电影一般,表情平静——这段影片的确粗糙乏味。

我们先到了「乌头山统一展望台。」站在这个名为「统一」的展望台上观望,北韩仍是遥远...

这种「反共宣导影片」在「安保观光」下很是合理,但在韩流席卷世界的情况下,很是讽刺。毕竟,韩国有太多精致的、高品质描述历史、批判现实的电影,而最能描述南北韩边界情势的作品,恐怕非《JSA共同警戒区》莫属。

展望台一楼大厅,便竖着这部电影的巨型海报以及电影主角的人形公仔。这部由韩国知名演员李英爱、李秉宪和宋康昊主演的电影,曾创韩国票房纪录,也是我迷上韩国电影的开始。

故事内容描述在「板门店」站岗的南北韩军人,私下发展出友谊,却发生命案事故。代表联合国来此的调查员在调查中,发现自己父亲逃离北韩的秘密。观众看完电影后,不免感叹南北韩原为手足,却被迫为敌,也领受到战争和历史的矛盾。

影片的故事设定在板门店,也就是JSA,意指南北韩交界处的共同警备区,是板门店周围800公尺,由南北韩军队共同看守的区域。和中共亲近的北韩以汉字注记的板门店为名,而美方与联合国军队则习惯称JSA。我受这部电影的影响甚深,以至於当我来到板门店,看到一个个戴着墨镜的英挺军官,都觉得看到了李秉宪的影子,甚至以为进了一个大片场。

这是一个颇麻烦的「片场」,行前申请的提醒与不确定不说,还没进到DMZ就听到一连串叮咛,而且不容我将它当成耳边风,因为一直到离开,各种警告、命令与检查不断。军人会上车检查护照、衣着,导游会下「军令」:「这里不能拍照」、「包包不能拿」、「不可以用手指」。所有一切都在提示我们这些天真的观光客:

不要忘了你在军事区。

即使这个军事区为南北韩都带来不少观光财。

进入板门店之前,我们得先观赏简报,老实说内容我已不记得,毕竟,随后拿到的「访客声明」如此骇人,不论之前看了什麽都会立刻吓到忘——这是一份类似生死状的文件,大意是可能因为敌人的行动而受害、死亡...,因为无法预测,联合国军队、韩国跟美国都没有办法保障访客的安全,对於敌人的行动,自己的生命只能自己负责...。

「即使这个军事区为南北韩都带来不少观光财。」 
所有关於板门店的故事,都不会忽略1976年发生的「板门店杀人事件」(斧头事件):约莫11个美国与韩国军官、士兵围着5个正在修剪白阳树的韩国工人,却遭到拿着斧头跟铁链的北韩军人越界砍杀。又或者1984年北韩那侧的板门店开放观光时,有苏联人在JSA往韩国这边逃,立刻被北韩军人射杀,而韩国这边因为国境被侵犯,也以武力回击,双方都有伤亡。

会发生什麽,确实很难说,但能怎麽办?既来之则安之,只能签了。画押后,众人换乘联合国军事停战委员会(UNCMAC)的车,往JSA前进,当车经过一个高台时,我清楚看到一个趴在上头,将步枪瞄准前方的军人,「离北韩还有段距离,到底瞄准哪里?」讨厌战争电影的我,此时内心搬演了一场恼人的枪战戏,不由得恐惧起来。

人类学家罗伊.理查德.格林克尔(Roy Richard Grinker)曾在一篇关於DMZ的论文中表示:板门店观光体验是带着恐怖与冒险组合的观光商品——

造访DMZ的外国人跟在周边旅行的韩国人,会对DMZ跟首尔距离这麽近而吃惊,也感觉恐怖。这种恐怖感会让旅行过程高度兴奋,为此付出高额费用也就有正当性。
她还分析这种旅行体验使用的词汇,无非就是「无人地带」、「被洗脑而发动攻击的北韩人」、「敌人」等挑拨性用语,而这恰恰能够惊吓游客——但我的行程中并没有听到这些的词汇,况且,比起导游隔层语言的恐吓,我脑子存放的电影画面与历史资料还比较会惊吓我自己。

「板门店观光体验是带着恐怖与冒险组合的观光商品。」 

进入JSA后,我确实保持高涨的气氛感,尤其看着分界线对面的「板门阁」,以及如同电影场景的那些蓝色小房子——即「自由之家」——而我们唯一获准进入的那栋蓝色房子,就是当初签署停战协议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会议场。

这个如教室一般大的小房子,两边都有门,长长的谈判桌横亘在屋子中央,我们进入的门这边,是韩国代表的座位,对面则是北韩代表的位置,那边的入口处,站着一位不动如山的北韩军人,戴着墨镜直挺挺的往前方看。

据说,这里的军人之所以戴着墨镜,是为了不让彼此眼神对视,敌军如此接近,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眼神都会擦枪走火,不可收拾。

观光客没有包袱,悠然地走到谈判桌另一方,便自以为「到了北韩」,或是朝着眼前的板门阁拍照,就是「北韩一游」。我们都在一条虚拟的国界中游走,体验模模糊糊的战争感后,就可以离开。

据说,这里的军人之所以戴着墨镜,是为了不让彼此眼神对视,敌军如此接近,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眼神都会擦枪走火,不可收拾。


载着我们的巴士回到首尔市区时,导游感性地对着满车的外国游客说:「你们应该为自己骄傲。」当年有16个国家派兵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和韩国一起阻挡北韩的侵略,这些国家的国旗被挂在JSA内,阵亡士兵的名字则刻在首尔战争博物馆的石碑上,车上旅客有许多都来自这些国家。

自由需要付出代价。(The freedom is not free.)

他感谢大家,并强调众人都生长在自由的国家,或许不知自由的可贵,希望透过这一趟旅程,但愿大家都能感受到自由的代价,以及自己国家当初为韩国人争取自由的付出。

我却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导游话语的界线之外,恍恍惚惚——最初台湾也要派兵协助南韩,但被拒绝。台湾以另外的形式参与了这场战争,它因此而生存下来,但却失去了身分,换来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不自由」。而这就是我自己的「安保观光」,黑暗之旅。

图片翻摄自该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开微信,使用 “扫描QR Code”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亲爱的商家负责人:贵公司需要新闻发布的平台吗?华人工商新闻网为您提供24小时的中英文讯息平台,无论是新品上市的促销快讯、社区活动、消费情报、专栏写作...都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请电(626)280-8588,获得更完整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