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华人工商电话簿》全面发行! 免费领取 + 商家入驻 + AI行销升级

荨麻疹如何治疗、保养与预防?医师图文完整说明!

来源:美的好朋友 时间:03/20/2018 浏览: 48549

荨麻疹是困扰超过 20% 民众的皮肤问题,甚至有些医院统计指出超过 1/3 的人口曾经有荨麻疹发作的经验,其中女生又比男生更容易发作。荨麻疹是一种过敏反应,发作起来真的是痒到不行,但是抓了却又会更严重,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真的会让患者想哭但是哭不出来。虽然荨麻疹并不难诊断,但有时发作在身体或四肢的情形跟异位性皮肤炎或湿疹又会有一点类似,不时也会让民众感到混淆。为了帮助大家对荨麻疹这种常见却又恼人的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今天团队医师将会回顾大量文献,给大家完整的治疗、保养与预防知识。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上课罗!

在背部及手部的荨麻疹。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Urticaria, CC BY-NC-ND 3.0 NZ

荨麻疹有什麽症状?为什麽会产生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在症状的表现上很有特色,通常会出现摸起来硬硬的、略带红色的、发痒的,稍微从皮肤表面隆起的斑块。而且有个常见特色是「抓到哪里、痒到哪里」,如果用指甲去抓没有发作的地方,很快就会在搔抓处产生另外一个类似的斑块,但这些看似严重、快速隆起的斑块可能在几小时后又自己消失。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来去如同一阵风的特性,又让荨麻疹有个俗称叫做「风疹」。

在腿部的荨麻疹,界限明显、红色隆起的斑块。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Urticaria, CC BY-NC-ND 3.0 NZ

但为什麽荨麻疹会这样突然快速发作,然后又迅速消失呢?目前医学研究认为,荨麻疹跟表皮内的肥大细胞(Mast Cell)有关。大家不要听到肥大细胞就觉得它跟肥胖有关啊~它只是名字听起来胖,但实际上主要影响的是皮肤的过敏反应。另外有些研究认为荨麻疹跟血球中的嗜硷性球(Basophils)也有关系。整件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皮肤内的肥大细胞和嗜硷性球会释放出多种物质,其中的组织胺就是让你发痒的元凶之一,而其它几种血管舒张物质则会导致局部的肿胀。当肥大细胞在比较深的真皮层或皮下组织活化的时候,就可能造成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讲血管性水肿大家一定听不懂是什麽,但大家应该都有看过有些人药物过敏的状况,两只眼睛变成金鱼眼、整个嘴唇变成香肠嘴,那就是血管性水肿发生在嘴唇的状况啊⋯⋯

发生在眼部的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Photo Credit: James Heilman, MD, CC BY-SA 3.0

了解荨麻疹的机制后,大家更想知道的应该是:哪些状况会引起荨麻疹?

在这之前,想先让大家知道,荨麻疹其实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通常急性荨麻疹都会来匆匆去匆匆,好了之后就像从头到尾没发生过这事一样。但慢性荨麻疹代表患者的症状反覆发作超过六个星期以上。

荨麻疹常见的原因

通常急性的荨麻疹比较有机会找出原因,目前研究认为特定的药物(常见如非类固醇类的消炎药)、食物、昆虫叮咬、感染⋯⋯等状况都跟急性的荨麻疹发作有关。但仍有超过 50% 的急性荨麻疹是找不到原因的。至於慢性的荨麻疹就更难找到原因了,除了上述的问题外,温度、皮肤的刺激、剧烈运动、流汗、压力、情绪、贺尔蒙变化⋯⋯甚至是癌症都有可能诱发荨麻疹发作。有些医师在临床上也观察到某些慢性的发炎或感染,像是鼻窦炎、肺炎、慢性肝炎、蛀牙、阴道发炎甚至是香港脚等疾病如果被治癒之后,慢性荨麻疹也会跟着不药而癒。但整体来说,许多荨麻疹患者最后是找不到原因的。不过也别因此就气馁,因为这个疾病虽然不一定找得到原因,但多数状况下是可以被治疗得很好,甚至是根治不再复发的喔!

荨麻疹该如何诊断与治疗?吃抗组织胺安全吗?

这边先讲一个结论:如果急性荨麻疹发作,请先治疗,先不要想检查!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是靠临床诊断,也就是医师透过临床症状的表现以及相关的病史询问,就可以做出诊断,抽血或者是皮肤切片是非必要的,除非医师有特别考量才有需要进行。 

荨麻疹做过敏原检测有效吗?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反应,因此很多人会想说:那我是不是直接做个过敏原检测就好了呢?这个问题是科学、也是艺术。举个例子,如果你从没吃过虾子,但在吃了虾子之后十分钟就发生荨麻疹了,那确实有颇高的可能性你是对虾子过敏,因此做个对虾子的过敏原测试是合理的(但也没有非做不可喔!),如果做出来确实对虾子过敏,那你之后避免吃虾子就是个合理的判断。但如果今天你过敏了但找不到明确原因,假设对一系列的食物做了过敏原检测,发现你对虾子、鸡蛋、花生这三种物质过敏,那我们可以说你这次是因为这三个物质而诱发荨麻疹的吗?答案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过敏原检测跟荨麻疹发作的因果关系判定,是需要高度的专业的。因此建议如果要做,一定要找专业的医师帮你判断后,依照医师的建议调整生活作息,不要自己看了检测的结果就自己当医生啦~这样对你的病情不一定有帮助,反而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困扰哩! 

荨麻疹的治疗

至於荨麻疹要怎麽治疗呢?其实荨麻疹在多数状况下都不是危急的病症,除非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时,在呼吸道发生血管性水肿,可能导致病人呼吸困难,不然治疗的目标会放在缓解搔痒、红肿的症状以及降低血管性水肿(如果有发生的话)。统计上急性荨麻疹的患者有 2/3 在还在没有就医治疗的状况下,症状就会自己消退。

上面有讲过,荨麻疹主要是皮肤内的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导致了发痒的症状,如果你因为痒而去搔抓,就可能在搔抓的地方释放出更多组织胺和血管舒张物质,导致更严重的搔痒和红肿。因此要治疗荨麻疹,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止痒」。赶快回想一下,让你发痒的源头是什麽呢?没错,就是组织胺!因此医师常会使用抗组织胺来做为缓解症状的第一线药物。

抗组织胺可分为好几个种类,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也有短效与长效之分、有口服药物与针剂注射之分。一般来说第二代抗组织胺的效果优於第一代,也有较少的嗜睡副作用。急性荨麻疹通常会用短效抗组织胺治疗,慢性荨麻疹则可能用长效抗组织胺控制。如果症状不是太过强烈,医师通常会优先使用口服药物,但如果血管性水肿比较严重时,医师也会考虑使用针剂注射。

有关用药治疗的部分,之后我们再跟药师一起写一篇抗组织胺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完整说明。别忘了这是多数的抗组织胺是「处方用药」,医师会根据临床的症状开立处方,如果对处方有疑问,请礼貌向您的医师或药师询问,不要贸然自己停药或乱吃药喔! 

荨麻疹该如何保养与预防?到底有什麽不能吃?

说到保养与预防,就要再复习一下荨麻疹可能的发作原因,多数的荨麻疹都是「原因不明」的。因此我们只能从现有的证据中,逐步去抽丝剥茧,排除掉所有可能诱发的因素。在所有可以做的事情里面,最重要的是「配合医师询问详细回答接触史」。

该停的药物就停:虽然因为药物诱发的患者比率不高,但通常会是在刚吃了某种以前没吃过的药之后没多久就发生荨麻疹。那麽这颗药的嫌疑就很大了!

该禁的食物就先别吃:食物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原因之一,最常见的凶手是海鲜(特别是甲壳类的螃蟹、虾子)还有坚果类(例如花生、杏仁,有时巧克力内含的坚果会被忽略掉,要特别注意喔!)的食物。但真的对这类食物过敏的人通常也是吃完没多久就会发作。如果是慢性荨麻疹患者,辛辣的食物还有烟酒最好不要碰。

少对皮肤增加额外刺激:会对皮肤产生额外刺激的冲泡高温热水澡、穿着紧身衣裤、佩戴手环或项链等等行为,都建议尽量避免。

降低身心压力:尽量作息正常、睡眠充足、饮食均衡,让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减轻。

配合检查完整治疗潜藏疾病:许多找不到明确原因的荨麻疹可能跟慢性发炎或感染有关。因此医师认为有需要时,可能帮你进行鼻窦、胸部X光或者是抽血检查。请配合医师的医嘱,如果有怀疑的感染,就要治疗到好喔!

一旦发作千万别抓:另外万一不幸还是发作起来时,千万不要抓!通常医师会建议你缓缓冲冷水,或者是用冰凉的毛巾轻敷在红痒处,让血管收缩、也透过冰冷的感觉降低搔痒的感受。这时可以赶紧就医请医师帮你治疗,或者是医师先前帮你备有口服药的话,也可在这时依照医嘱服用。

出现危险症状务必就医:虽然多数荨麻疹都不严重,但如果发生以下的状况时,一定要立刻就医,否则严重的血管性水肿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

  • 胸闷
  • 呼吸困难、喘
  • 恶心呕吐
  • 剧烈的腹痛
  • 昏倒

最后来个冷知识:荨麻疹到底为什麽叫这个名字呢?跟荨麻到底有什麽关系呢?

医学生时代的我也曾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后来研究一下才发现,在台湾我们说的「咬人猫」这种植物,它的学名叫做 Urtica thunbergiana ,也有一个俗称叫做荨麻。被这种植物在叶片或者是茎上的刺毛刺到话,立刻就会红肿痒痛不堪,这感觉是不是跟荨麻疹发作很像呢?这就是荨麻疹( Urticaria )被命名的由来啦!


Reference

  1. UpToDate: New-onset urticaria
  2. UpToDate: Chronic urticaria: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patient education
  3.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Hives (The Basics)
  4.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Chronic hives (The Basics)
  5.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荨麻疹临床指引
  6. Sackesen C, Sekerel BE, Orhan F, et al. The etiology of different forms of urticaria in childhood. Pediatr Dermatol 2004; 21:102.
  7. Kaplan AP. Clinical practice. Chronic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 N Engl J Med 2002; 346:175.
  8. Ying S, Kikuchi Y, Meng Q, et al. TH1/TH2 cytokines and inflammatory cells in skin biopsy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omparison with the allergen-induced late-phase cutaneous reaction.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2; 109:694.
  9. Mortureux Beno SM, Nadel FM, Alessandrini EA. A survey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acute urticaria in children. Pediatr Emerg Care 2007; 23:862.

(图文来源:美的好朋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626-280-8588,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打开微信,使用 “扫描QR Code”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亲爱的商家负责人:贵公司需要新闻发布的平台吗?华人工商新闻网为您提供24小时的中英文讯息平台,无论是新品上市的促销快讯、社区活动、消费情报、专栏写作...都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请电(626)280-8588,获得更完整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