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总导演微博大赞武汉豆皮
美食
时间:07/21/2014
浏览: 6106
2014年5月18日,来汉的《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和传统武汉豆皮不同,这家是浇卤水的,其中12元钱一份的牛肉豆皮卖得最快,分量很足,吃完,文艺青年吃力地站起身,抬头看看阴霾的天空,决定去东湖走走,消化一下。”
微博一发,位於武汉高雄路的王师傅豆皮馆人气更旺了。本就在早餐高峰排着长队的这家店,不时有人举着镜头拍上了。店老板张师傅说,“朋友跟我发信息,我才晓得原来是舌尖的总导演给我们做了这大个广告”。
其实,这家不起眼的豆皮馆里,有着老通城延绵至今的绝妙味道。
在武汉,如若提起老通城,可谓无人不知。 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泽东先后两次来武汉视察,两次亲临老通城惠济支店,品嚐三鲜豆皮。
形状方而薄、色泽金而黄、味道香而醉,一盘小小的豆皮,让老通城享誉海内外。 “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龄、“豆皮小王”张祥兆、“豆皮咪咪王”周才斌四代人的故事,也深深烙印在老武汉人的脑海里。
时光流转,如今的老通城,一度因拆迁而消失多时。这家老字号里的手艺人,也分散到了武汉三镇,延绵传承着制作的精髓。
这家王师傅豆皮馆,由现在的老板张师傅的母亲老王师傅一手创办。二十多岁起,老王师傅就在老通城工作,是做豆皮的一把好手。
1999年,在老通城当收银员的张师傅下岗,已经退休的老王师傅就带着女儿开了这家豆皮馆。下岗浪潮波及了一批老通城员工,於是王师傅豆皮馆又“吸收”了不少老通城的师傅。
头天晚上将绿豆和大米分开浸泡8小时左右,将去皮的绿豆和大米混合后磨成清浆制成豆皮原料,糯米泡十几个小时后再蒸,瘦肉、香菇、笋子、干子、榨菜等烩成多汁丰富的馅料……王师傅豆皮馆的三鲜豆皮和牛肉豆皮,沿用了老通城豆皮的传统做法。 《舌尖2》剧组对此非常好奇,他们全程拍摄了豆皮的制作过程。
记者询问老杨师傅,现在的豆皮与过去有何不同,他说,现在花样更多,许多人不喜欢吃肉,反而爱吃作料。 “老通城三鲜豆皮主要是冬笋、香菇、瘦肉,现在根据大众的口味变成了笋子、香菇、乾子、瘦肉,用豆瓣酱卤的豆腐乾和香菇笋丁,制作的时候豆皮正反两面各淋一遍酱汁,更入味。”
在《舌尖2》的“三餐”中,类似武汉早餐“小型博物馆”的三镇民生甜食馆,也亲切入镜。豆皮、烧梅、面窝、生煎包、蛋酒……琳琅满目。这个创立於1957年的老字号,也曾消失许久,而后再度“重生”,如今四处开花,靠传统手艺赢得了武汉人的青睐。传统、丰富、便捷、热闹,武汉过早的主旋律,就这样在三镇街头华丽奏响。
作为武汉人过早的首选,热乾面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情怀。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