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献记载,超过一半的女性都曾有过痛经的经验,门诊中也不乏女性患者因痛经困扰而寻求治疗,有些严重者可能痛到脸色苍白,伴随恶心、呕吐、冒冷汗等症状,即使服止痛药或其他药物也无法有效改善下腹部疼痛,进而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痛经多数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可能受情绪、压力影响,可能体内湿气太重,可能子宫发育不良或骨盆腔的器质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沾黏等,也可能是体质虚寒,或气血虚弱、气行不利、血行不畅,导致月经排出困难而产生疼痛。
痛经患者,平时应少食冷饮冰品,尤其月经来之前及行经期间;平时应适度运动,但行经期间应避免过度劳动或剧烈运动,并适度放松心情。
台中荣总传统医学科医师周书慧提供三个穴位参考,可於经前一周开始按摩,有助於气血运行,缓解痛经的症状。每次按压穴位约3至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早晚各一回,可视临床疼痛程度增加按摩频率。(小提醒:因每个人的身形比例不同,下面所述之手指比量法以自身手指为准。)
■缓解经痛三穴位
1.太冲
足大趾与次趾之间凹陷处,循趾缝往上推至尽处,可调畅气机。
2.三阴交
足内踝往上3寸(约四个指幅),胫骨后缘凹陷处。可理气养血,是妇科病常用穴。
3.血海
位於膝髌内侧上2寸,股四头肌的股内侧肌隆起之处。取穴时,膝盖呈90度弯曲,以手掌心按住膝盖(拇指在大腿内侧),拇指所到之处即为血海穴,按压时有明显酸胀感。此穴气血壅盛,按压有助血液循环。
文章来源:http://www.worldjournal.com/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