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力推动母乳哺育,但近2年母乳哺育率却呈下降趋势。国健署分析,其关键在於母婴亲善措施不足,外界对母乳哺育的支持也不够。若要改善现象,建议先从医院做起,积极鼓励「母婴亲子同室」和「母婴及早肌肤接触」,带动哺乳率提升。
根据国健署统计资料显示,台湾6个月以下婴儿纯母乳哺育率於2012年达到高峰49.6%,远高於全球平均值38%;但这2年多来日趋下降,2014年的哺育率降至45.8%,喝母乳的宝宝变少了。
国际研究指出,「母婴同室」和「母婴及早肌肤接触」二项策略,是影响能否成功喂母乳满6个月的重要因素。
但根据台湾调查,全台177家通过母婴亲善认证医院的「母婴同室」执行率,竟从30.6%掉到19.6%,「母婴及早肌肤接触」执行率也降至47.2%降到35.3%,均大幅下滑。国健署署长邱淑媞认为,这可能就是影响母乳哺育率下滑的主因。
邱淑媞表示,过去台湾妇女在医院产下宝宝后,宝宝就会被抱到婴儿室去,现在希望推行新模式,也就是宝宝先放入妈妈怀抱,之后再与妈妈同房。不过,实际推动上遇到瓶颈,除了护理人力不足,政府对於「母婴亲善认证」评监也放宽,导致医院政策同时放松。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母婴同室容易让婴儿受到感染,放在婴儿室会更加安全,间接影响妇女哺乳率。
邱淑媞澄清,事实正好相反,母婴同室能增加亲子肌肤接触,哺喂母乳还能提供婴儿足够抗体、增加抵抗力,且母乳本身无菌、不必经过水、容器、以手触摸等冲泡过程,反而能减少感染机会。
重要的是,妈妈不像医护人员要照顾很多生病的宝宝,因此把宝宝和妈妈放在一起,比较不会有交叉感染的风险。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