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确的「牙齿常识」是蛀牙的起因
「蛀牙或牙周病本来就不是一般人会罹患的疾病。」「齿列、咬合的异常(咬合不正)与遗传无关。」「牙医所指导的蛀牙预防方法全是胡扯。」如果我对各位这麽说,大家会怎麽想呢?我想大多数的人可能会大吃一惊,但是这些可全都是事实。
根据日本厚生劳働省(注:相当於本国的卫生福利部)六年一度的牙科疾病实态调查2011年版的报告,据说20岁以上、80岁以下的国民,包含完成治疗者在内,有多达95%的人有蛀牙。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蛀牙罹患率吧。
不只是蛀牙,30岁以上、80岁以下,有86%的人患有牙周病或缺牙症。咬合不正的发现机率也很高,12岁以上、20岁以下,牙齿丛生(前牙的齿列参差不齐)的人约占44%之多。
结论是,现在是史上牙齿毛病最多的时候。我认为这是相当不正常的现象,而导致这种「异相」的,正是我们深信不疑的「牙齿常识」。
刷牙可以预防蛀牙?大错特错的「牙齿常识」
大家每天都有刷牙吧?
由於牙齿的保健教育推广有成,加上生活水准提升,几乎人人都有每天刷牙的习惯。根据前述的牙科疾病实态调查报告,显示有九成以上的人会每天刷牙,七成以上则是一天内会刷两次以上。
尽管刷牙刷得这麽勤快,却还是有高达95%的人有蛀牙(包含已经完成治疗的人)。只要冷静想想这个事实,自然会对「刷牙有效预防蛀牙」这种说法抱持怀疑吧。
虽然这对每天拚命刷牙的人来说是个坏消息,但事实胜於雄辩,刷牙的确不能预防蛀牙。
说起来,蛀牙的好发部位,也就是容易蛀牙的部分,是在牙齿和牙齿之间(邻接面),以及臼齿的齿沟(小窝裂沟),而这些部位都是牙刷的毛尖刷不到的地方。此外,通常可以透过刷牙去除牙垢的部位,本来就是不容易蛀牙的部位。这些对牙医来说都是很基本的常识。
所以说,可以藉由刷牙刷乾净的地方,通常不容易长蛀牙,而再怎麽刷都刷不乾净的地方最容易蛀牙,这样大家应该已经充分了解到,每天刷牙并不能预防蛀牙了吧。
不只如此,令人遗憾的,刷牙与牙周病的预防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过,对於已经罹患牙周病的人来说,刷牙对牙周病的治疗或治疗后的保健,确实很重要。
「我很容易蛀牙,所以每次吃完东西都会乖乖地刷牙。」像这样的人,无可避免的还是会再次发生蛀牙。「刷牙可以预防蛀牙」是大家最常听到的错误「牙齿常识」。
蛀牙的真正原因
说起来,蛀牙到底是怎麽发生的呢?关於蛀牙的真正原因,大家好像似懂非懂,我用稍微专业的方式来为大家说明。
蛀牙是存在口腔里的蛀牙菌(致龋菌),利用糖为原料制造出酸,酸再腐蚀牙齿所导致。
致龋菌是口腔里的常在菌,任何人的嘴里都有的、非常普通的菌,而且不论是要将致龋菌从口中完全清除,或是预防感染,现阶段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简单来说,蛀牙的原因就是摄取过量的糖,因为醣类过剩所造成的牙齿疾病。
虽然都念作「ㄊㄤˊ」,却分成好几个种类,其中尤以砂糖或玉米糖浆等,有着浓烈甜味的糖类,是引发蛀牙的高危险物质。顺便说一下,玉米糖浆指的是葡萄糖果糖液糖或果糖葡萄糖液糖。在美国,因为玉米糖浆是玉米制成的,所以称为HFCS(High-fructose Corn Syrup,高果糖玉米糖浆)。玉米糖浆常用於果汁、甜点或冰淇淋等制品。本文中也将玉米糖浆包含在内,以「砂糖」为代表来说明。
在预防牙科的教科书中,砂糖并不是唯一引发蛀牙风险的要因,其他还有宿主的要因、病原菌的要因等,各式各样的因素息息相关。此外,关於砂糖的摄取,会因为吃几次、吃多少和吃了什麽形式的糖(固形物或液体)的不同,蛀牙发作的风险也会不同。
蛀牙的确是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而发作的疾病。不过,除了普莱斯博士的《营养与身体退化》之外,《砂糖的历史》《大���坏》等书中也提到,随着西印度群岛砂糖生产量的增加,欧洲的砂糖利用十分普及,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蛀牙增加了,所以我认为,蛀牙发作率最好单纯地与砂糖的摄取量来做比较。总之,蛀牙是吃太多砂糖造成的。
吃糖,会妨碍牙齿自己修好蛀牙
各位可知道,牙齿具有自己修复蛀牙的能力?
这个能力就称为「牙齿的再钙化」,是一种即使已经形成蛀牙,若还在初期阶段,就能靠自己修复的自然治癒力。
牙齿的再钙化,是说牙齿的表面遭到酸腐蚀后失去钙质,而唾液中的钙离子会再黏着於流失的地方,形成钙质再结晶化,於是牙齿表面就得到了修复。
牙齿因酸而受到腐蚀(脱钙),藉由再钙化来修复牙齿,这样的过程经常反覆进行。当脱钙的情况严重,藉由再钙化来修复牙齿的进度赶不上酸蚀的速度时,就会造成蛀牙。而且,脱钙是因为摄取的砂糖制造出酸所引起的,所以吃太多糖就会形成蛀牙。如果是初期的蛀牙,只要停止摄取砂糖,不制造酸的话,就可以藉由再钙化而治癒。
一旦牙齿遭到削刮,就没办法自癒了。而且,就算是填补过或装了牙套,这些毕竟都是异物,完全不能与牙齿融合,这颗牙齿很容易就会变成蛀牙。
因此,即使发现蛀牙,如果还在初期阶段,就全面停止摄取砂糖,藉由再钙化促进牙齿的修复,才是最好的方法。反之,若是继续摄取砂糖,就很难期待牙齿会自然治癒了。
不吃砂糖,蛀牙率就会大大下降!
此外,砂糖不只是蛀牙的原因,还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物质,所以,「砂糖的巧妙摄取法」「聪明地摄取砂糖」之类的说法,全都是胡扯。我认为,想预防蛀牙的话,应该一概不要摄取砂糖。
但是,光是告诉各位,不吃砂糖就不会长蛀牙,这样应该没办法让大家完全停止摄取砂糖吧?!
而且,学识丰富的营养学家还可能会反驳我说:「醣类与蛋白质、脂质并称三大营养素,是大脑与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是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不是吗?」应该也有人会想说:「只是为了预防蛀牙,就一概不吃甜食,这未免太极端了吧。」
即使会面对各种反驳的意见,我还是要说:「应该完全不要摄取」,全是因为砂糖真的不是个好东西。
砂糖的成瘾性很高,据说在美国,砂糖的成瘾性几乎与古柯硷相等。这也就是为什麽即使想要停止吃甜食,却很难戒掉的原因。
「因为刷牙方法不对,所以蛀牙」是黑心牙医才会说的话
牙医是如何获利的呢?越是施行品质低又随便的治疗,需要再治疗的频率越高,就能赚到更多治疗费。
那麽,到底牙医师要怎麽做,才能在施行治疗时为下次再治疗预留后路呢?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
以传统的做法来说,在治疗蛀牙的时候,不将蛀坏的齿质(感染齿质)全部清乾净,而留下少许蛀坏的部分。留着蛀牙,然后从上面填补蛀洞或套上牙套的话,残留在填补材料或牙套下的蛀牙会慢慢扩大范围。因为被掩藏在填补材料或牙套下,恶化的蛀牙很难被发现。当填补材料或牙套剥落,或是牙齿会痛时,才发现蛀牙的范围已经变很大了。
大家听到应该都觉得很难相信吧?不过,遗憾的是,我见过不少在其他牙科诊所治疗过蛀牙,来找我看诊的病人,他们前次治疗时留下的蛀牙已经扩大范围了。
特别是填补材料或牙套剥落的病人,其中有九成都是因为蛀牙扩大范围所导致。如果蛀牙扩大只发生在填补材料或牙套的话,只会有一个原因,就是之前治疗时有残留的蛀牙。
如果之前治疗过的部位很快就剥落或感觉很痛,一般人应该会怀疑之前牙医师的治疗有问题吧。不过,很多病人都相信牙医师没理由做这种事,而且即使怀疑之前的治疗有缺失,牙医师只要把责任转嫁到病人身上地说:「因为你刷牙的方法不对(没有老老实实地刷牙),所以又蛀牙罗。」就可以蒙混过去。
多数牙医师这种「因为刷牙的方法不对,所以会蛀牙」的说法,不仅没让病人了解蛀牙的真正原因,还将治疗缺失以很方便的藉口打发病人。牙医师这麽做,是在确保病人成为他的「老主顾」。因此,这种会告诉病人「因为刷牙的方法不对,所以会蛀牙」的牙医师,千万别去找他治疗。
同样的,即使因为牙根治疗的缺失,造成牙齿痛或牙龈肿胀,还是一样有牙医师会怪罪病人没有好好刷牙。
而且,即使再度治疗就可能完全治好,也有人最后却以拔牙收场。尤其是那些热心推荐植牙的牙医师,因为留着牙齿的话就没办法做植牙治疗,所以即使有的牙齿可以保留下来,还是会将它拔掉。特别是在东京都内,由於牙医师过多,任何一家牙科诊所都拚命地增加营业额,涉及这类黑心治疗的牙医师自然会接二连三地出现。
刷牙真正的意义是什麽?
在前面已经提过,刷牙既不能预防蛀牙,也不能预防牙周病。尽管是事实,但也不是说,刷牙完全不具意义。对於已经罹患牙周病的病人来说,刷牙其实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关於牙周病的治疗,改善全身的免疫力固然重要,但同步改善身体局部的卫生环境,更有助於恢复抵抗力。为了改善局部的卫生,刷牙就有其重大的意义了。罹患牙周病之后,利用刷牙来清除附着在牙周组织的牙垢,可以促进牙周组织恢复健康。
说到改善与牙周病相关的局部卫生的方法,在牙科进行的治疗,就是清除牙结石,亦即洗牙。牙结石坚固地附着在牙齿的表面,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只靠刷牙是刷不掉的,必须请牙医师清理。
最麻烦的是,清除附着在牙龈深处的牙结石(牙龈线下方牙结石)。为了完全去除这类的牙结石,必须以外科手术切开牙肉,让牙根露出来,再进行洗牙把牙齿表面的结石彻底清除。搭配施行这类外科治疗的牙周病治疗期间,就必须靠每天刷牙来维持牙周组织的卫生。
像这样接受牙周病的专业治疗,在牙龈恢复健康之后,必须每天持续刷牙。一旦得了牙周病,失去了支撑牙齿的骨头,或是牙龈萎缩,基本上不可能再回复原状了。而且牙龈萎缩后,牙齿和牙龈之间缝隙变大的牙周组织,容易黏附牙垢,牙周病因此容易再度复发。所以,必须透过牙刷,并且视情况再搭配牙间刷或牙线等清理辅助品,每天经常保持口中的清洁。
后续的维护,必须定期到牙科检查牙周病是否再复发。定期的口腔检诊和洗牙等处理,就称为保健。
知道了牙周病的原因之后,希望大家也要了解牙周病的预防方法。
牙周病是全身与身体局部的免疫力低落所引起的疾病,所以刷牙或定期检诊并不能预防牙周病,重要的是要能理解牙周病发作的根本原因,用心管理以避免发生全身免疫力低落的问题。
改正错误的饮食生活,吃对人类健康有益的食物,不仅可以预防蛀牙和牙周病,还可以维护人体原有的健康。
来源:良医健康网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