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之所以未能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是因为他们遵守了自己相信的个人理财规则。
华尔街日报理财专家表示,许多人根据报章杂志或网上的文章,订定自己的理财目标和规则,其实这其中充满了错误的认知,并不一定都适合每个人的财务情况。以下为专家指出的个人理财六个误区和因应之道。
1.从收入中拿出10%用於储蓄。专家们认为,尽管许多人都把这一点作为目标,但这更像是个人理财的起步点,而不是一项规则。
要用多少比例的薪资存钱是难以确定的,因为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包括这些资金能够获得的回报率,「钱滚钱」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储蓄者的生活方式。
即便储蓄额无法达到收入的10%,但这个规则依然推动人们储蓄。从这一点来看,这个规则有比没有强,但如果期望这能使你安全退休,你可能只会失望。
2.保留3到6个月的薪水作为应急金。对许多人来说,储蓄6个月的薪水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为了应急维持这些资金的流动性也会牺牲一些回报潜力。因此多数理财顾问认为,为灾难事件准备的储蓄金应着眼於生活费用,而不是总收入。
从生活费用着眼,可以确保应急资金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即支付帐单,而不是弥补失去的薪水。
一般消费者不会遇到需要他们在24小时内动用6个月薪水的紧急情况。因此许多顾问建议,除非感觉有威胁,否则就应将应急资金维持在最低限度,并应进行一些保守的、具有流动性的债券投资,以便在应急资金不够应付灾难时有后备资金。
3.寿险保额应相当於目前收入的5倍。这或许是保险业长期以来的一种促销手段,或许也是一个可靠的标准。不管怎样,这一规则的着眼点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也是基於收入,而不是费用。
专家称,人寿保险保额相当於收入5倍的规则只适用於那些有两个孩子,但只有一人养家的家庭。这不适用於多数的家庭,对尚未成家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浪费。这个规则的运用取决於你的个人状况。
保险的实际规则应该是,对如无保险就无法承担损失的东西投保。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意味着保险保额要足以承担房贷余额、子女大学教育、殡葬成本,以及让自己的至亲足以恢复情绪的数年生活费用。
4.使用三分法生活和理财。所谓三分法就是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於付税,三分之一用於生活费,其余用於储蓄。
这种策略要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你的总收入既不算太高(否则你的开支就过度了)也不太低(否则你的开支预算太小,过日子可能会很艰难)。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多数人很难真正将30%以上的收入用於储蓄,因此这条规则的条件比结果更加不可靠。
5.退休者每年提出低於5%的积蓄,就能高枕无忧。这条规则在个人理财领域是比较新的,它的好处是能迫使你思考自己的生活所需,然后积攒足够的储蓄。
因此,如果你认为自己退休后每年需要5万元才能过得舒适,那你就需要100万元的储蓄。在保守的投资回报和合理的市场状况下,你很可能靠利息过活,无需动用太多本金,不过大多数财务顾问建议每年提取4%。
这条规则的好处是,它强调了应该大量储蓄以及不要过度消耗储蓄,但市场波动和异常开支可能令这条规则极度不准确。另外在考虑通膨、税金和其他变数的情况下也不成立。
6.股市能让你获得每年10%的长期回报。10%这个数字包括几个假定条件,比如较长的时间,没有税金和交易成本。提出该项研究的学者可以忽略这些因素,但消费者不能。另外,很多人忘记了一个事实,历史回报率是平均数,并非年度总计。
来源:worldjournal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