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1/01/2025 00:00
浏览: 579
美国总统川普这次亚洲行,与中、日、韩分别敲定贸易协议的目标似已达成,关税最糟情况应已过去。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表示,这结果不值得庆祝,因为川普乱无章法的贸易政策已造成三种类型的经济伤害:美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物价上涨、经济不确定性,以及美国的全球公信力荡然无存。
克鲁曼30日撰文分析,就川普2.0关税导致物价上涨和经济不确定性而论,最糟情况已经结束,但显然已给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秩序带来持久伤害。至於伤害有多深,以下逐项分析:
一、物价上涨
早在今年4月初川普宣布「解放日」关税之前,专业人士去年底预测,剔除食物与能源价格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2025年将攀升2.4%;然而,最新官方数据显示,美国核心通膨率已升至3%。
更直接的证据来自Pricing Lab,该网站分析传上网的零售价格资料后估计,川普关税使整体消费者物价因此上涨0.7个百分点。此数虽可观,但比许多模型所做的预测来得小。例如,耶鲁预算实验室的模型估计,关税对消费者物价造成1.3个百分点的影响。
如何解释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像川普政府所言,增加的关税成本是外国人埋单。而是,美国企业自行吸收成本,未转嫁消费者。但这显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所以预告将来通膨恐大幅上扬。
另一因素是,进口商为降低关税成本,改列进口产品对应的税则号别。有些做法完全合法,例如从加拿大进口的产品,大多数符合「美墨加协定」(昔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零关税资格,但去年加国销美产品仅38%利用此优惠,主因或许是文件认证太麻烦。但2025年6月,迫於关税税率大幅提高,加国进口货以零关税输美的比率激增至81%。
其他回避关税的做法可能不合法,例如「洗产地」,想方设法更改产品来源地标示,以适用较低税率。有理由认为这种做法会持续下去。比起企业自行吸收成本,这可能是美国进口物价受抑制更大的因素。换言之,这也意味着,将来通膨窜升的疑虑减轻。
川普祭出关税意在重振美国制造业,但目前为止显然并未发生:制造业聘雇人下滑,部分原因是川普关税(尤其是钢铝关税)已大幅推升生产商成本。另一方面,关税并未导致大规模裁员。最近亚马逊、优比速(UPS)等多家大雇主宣布大举裁员,主因与人工智慧(AI)提高劳工生产力有关。
但劳工市场最出人意料的发展,并非工作大举流失,而是劳动市场冻结--招聘率变得十分低迷。对初进职场的年轻人以及因某种原因丢掉饭碗的失业者而言,这种环境尤其艰难。而且,劳工在工资谈判的议价筹码随之大减。再加上通膨加速,对美国劳工将是重大打击。而川普关税政策衍生的不确定性,或许是导致就业市场冻结的最大单一因素。
不过,不确定性升高的最糟时期或许已过。川普的亚洲行看来会使关税前景稳定下来,以美国调降一些极高的关税,包括已实施或扬言实施者,换取亚洲国家做出在美投资或采购更多美国产品的模糊承诺。至於这些协议的内容,远不如降低不确定性来得重要。
克鲁曼认为,美国从这些协议获得的主要好处,是停止自打嘴巴。美国消费者、生产者和劳工,都已沦为川普关税的最大受害者。
而且,这些协议化解不了过去六个月疯狂关税行径造成的深层伤害:美国国际公信力蒙受难以估计的损失,全球经济秩序也因此大乱。
可从两点来看。首先,川普的贸易政策,除明显违法(下级法院已这麽判决,除非遭最高法院推翻)之外,也违反美国以往与外国签署的贸易协定。所以,这场贸易战打下来,美国已沦为片面毁诺、不再值得信赖的国家。
其次,这场贸易战最受瞩目的是美中交锋,最终结果看来是:暴露美国的弱点,凸显中国的强势。北京方面可能做出一些表面上的让步,承诺采购美国大豆之类。但实际上,川普先威胁要对中国祭出极高关税,待北京一开始限制稀土和其他工业原物料出口,就立刻龟缩。这显示中方强打「稀土牌」已占上风。
克鲁曼结论是,中国显然赢了这场杠上美国的地缘政治角力。以前,美国还能指望民主国家盟友群起力挺,但川普不分敌友祭出关税已疏远这些盟国,而且确立恣意毁约的污名。美国昔日握有难以匹敌的经济影响力,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大陆更胜一筹。
图片翻摄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